梅向暉
摘 要: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這些人才同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所以說,高校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各項要求,加大了對思政課程教育的重視力度,目的在于打造高效的思政教育課程。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新時期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課程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思政教育 現狀 開展策略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之一,就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而言,大學生是關鍵性的后備力量,而且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影響因素,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至關重要。所以說,我國的各大高校需要加大對開展思政課程教育的重視力度,注重對教育質量的提升,盡快完成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提供綜合人才。
1 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及成因
1.1 思政教育內容吸引力不強
在較短的時間內,思政課程教學是無法得到明顯的成果的,而且各大高校并沒有將思政課程作為必修課,因此,現階段我國的高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增強大學生專業能力方面,而且對思政課程的教育作用有所忽視。在這種落后的教育模式下,各大高校的思政教材比較傳統,嚴重脫離了大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與此同時,在高校教學時所采取的思政教材中的案例太過陳舊,無法吸引大學生們對思政課程內容的注意力,所以思政課程也就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各高校需要立足于對實際情況的研究,對思政教材的內容進行豐富,力求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
1.2 思政教育方式時代性不高
現階段,我國的各個高校的教育模式都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過于關注理論知識的講授,導致教學內容過于枯燥乏味,而且很多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階段一直發揮主導作用,而且還會存在學生曠課問題,這些都增加了各大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課程的難度。此外,各個高校沒有深刻意識到思政教育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內存在比較單一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思政教師們也沒有合理規劃學生的實踐活動。而且,在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與實踐活動相比,教師往往會選擇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理論知識,而且在課堂上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很多學生在這種模式下無法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最后,很多高校的教師不太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思政教育模式不具有針對性,所以遲遲無法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成績,而且也難以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1.3 思政教師隊伍素質需提高
很多教師都會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對于教育方式的選擇和改變而言,傳統的教育模式會產生約束作用。與此同時,我國在不斷加快改革素質教育的速度,思政教師們急于改變教育模式,但是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卻無法滿足教學的具體需求。所以說,我國的各個高校需要注重建設師資力量,邀請優秀教師來學校進行授課經驗的講解,各個思政教師們相互溝通和學習,保證教師們的教學成績。
2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有效開展的策略
2.1 優化高校思政教育內容
為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我國的各個學校需要對思政課程的具體內容加以豐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更感興趣。在我國目前的思政課程教材中,教學內容需要體現社會發展的趨勢,融入學生需要參加的社會實踐等內容。利用這些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內容更感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高校內的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其次,思政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深入思考教材上給出的案例,而且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們發言,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模式既有利于師生之間增進了解,同時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措施,為社會培養出符合其需求的綜合性人才。
2.2 加大人本理念的落實
據研究可知,我國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對于教學目標和結果過分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階段卻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政教育具有很強的實時性的特征,而且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聊。所以,各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需要注重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學生們的精神層面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思政課程的教育。而思政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質,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3 創新思政教育的模式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思政教師需要注重運用互動式教學法,提升整個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更感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具備想象力。由此可見,教師采用互動式教學法,可以在課堂上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政意識。同時,這種互動模式可以結合學生與教師的日常生活,轉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態度,實現傳統到互動教學模式的過渡。此外,在開展思政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案,播放影片和制作相關的課件,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最后,學生的家長也需要積極和思政教師進行配合,深入了解學生思想狀態的變化,有利于教師進行因材施教。
2.4 豐富思政教育的手段
現代化是當今時代的主要特點,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對人的精神的培育,需要符合現代化的具體要求,分別在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現代化。為了為國家和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接班人,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其次,各個高校需要重視配備對應的教育設置,保證教育設備的現代化。教師也可以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輔助下,綜合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對學生在思政學習階段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順利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采用各種新穎的方式更好地開展課程,讓學生在對思政課程飽含興趣的前提下愉快地投入學習,為之后的思政教育課程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金項目:以農村法律志愿服務為突破口的法學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研究(2018年湖南農業大學學風建設精品工程項目)18XF02
參考文獻:
[1] 李潔坤,陳璟.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 2019(52).
[2] 盧金芳,付映杰,徐漫歡,陳晨.創新培養和課程思政在“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J]. 關萬春,董杰影,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9(12).
[3] 王玲芝,黃杰.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初探[J].科技風. 2019(35).
[4] 馮國紅,高麗兵,郝紅,郭少青,何秋生.環保設備設計“課程思政”探討研究[J].高教學刊. 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