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梓晴
摘 要:文章運用質的研究方法,選取J市兩名高二學生作為個案,對兩位同學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正式半結構式訪談和作業內容分析法,比較了兩名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和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二者差距較大。通過進一步比較發現,優等生的意志力及自我控制力較學困生強,且學習動機更多樣。
關鍵詞:自主學習 高中生 個案
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learning)又稱自我調節學習、自我監控學習。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1]本文關注的是網絡授課背景下沒有教師直接參與的、發生在家庭環境中的自主學習。研究所呈現的是一種質性案例分析,主要采用正式半結構式訪談和作業內容分析法,通過對網絡授課背景下兩名高二學生自主學習個案的描述與分析,探討以下兩個問題:網絡授課背景下學困生與優等生的自主學習有哪些差別?它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1 研究對象與框架
1.1 研究對象
研究者運用目的性取樣,選取J市分別來自某高中不同班的兩名高二女生作為被試者。一名叫李佳(化名),18歲,成績屬于優等生,一名叫范思(化名),17歲,成績較差,屬于學困生。兩位同學初中時曾在同一班級,兩人學習成績相差不多。但在高中階段,李佳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距離最近的一次考試中,班級排名第一,但范思的成績與初中相比有所下滑。這一現象成為筆者進行本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以此現象入手,去探究其背后的成因。
1.2 個案分析框架
在有關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中,齊莫曼(Zimmerman)在總結前人自主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影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內在因素、行為因素和環境因素。[2]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網絡授課背景下的自主學習,學習多是在學校和課堂之外進行的,而且本研究的個案對象為高中生,由于其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對資源和環境等外在因素的依賴性更強。因此本研究主要側重在個體因素及環境因素。所以本文選擇學習者、學習環境兩個維度作為案例分析的總體框架。
2 個案分析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兩位同學的訪談信息進行整理,筆者將對其自主學習的情況及成因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比較。
2.1 學習者因素
2.1.1 學習動機比較
自主學習主要的是自我導向,對于有效的自主學習來說,學習者必須具有內在的學習動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并在學習目的指引下開展學習活動。在個案中,范思學習的動機是“考大學”,李佳的學習動機主要是“為了教師的關注”、“考大學”以及“知道答案后的樂趣”。
2.1.2 意志力與自控力比較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意志力與自控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它關系到自主學習是半途而廢,還是能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因素,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在本研究的個案中,范思表示“在家里很少會學習”,在對待難題的態度上,“如果沒有什么思緒的話,就不會選擇去做”。李佳表示,“在不想學習的時候通常會放松一下然后繼續學習”,在對待難題的態度上,“會嘗試去做,自己做不出來了就問課代表或老師”。
2.1.3 學習策略比較
范思的自主學習策略總體來說比較單一,除了課后做筆記之外,并沒有太多的學習方法。李佳的自主學習策略較前者豐富,她表示“針對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針對數學學科,會做題;針對地理學科會描圖去記憶板塊之間的邊界以及形狀...”
綜上,優等生有關學習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均有體現,而學困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并不明顯;在自主學習的意志力與自控力上,優等生明顯強過學困生,學困生學習策略單一,相比之下,優等生有定期復習和歸納總結的意識和習慣。
2.2 學習資源
2.2.1 學科差異
在網絡授課背景下的課外自主學習中,學科內容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范思的學習中,學科差異尤其明顯。范思提到“在做作業時會根據不同的科目來選擇是否去做”。李佳表示自己“對于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的理解較為吃力,但沒有特別討厭的學科,最喜歡的是歷史學科”。
2.2.2 教師差異
教師本身以及學生對待教師的情感也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在訪談中,范思提到“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但因為現在的數學老師,已經不怎么聽課了”,與范思相比,教師的因素對李佳的自主學習的影響較小,她表示“很喜歡歷史,是因為對歷史知識本身的熱愛,學習地理比較吃力,但并不討厭”。
綜上,學困生在對待學科知識和教師的態度比較主觀、感性,相比學科知識本身,往往更看重自己在學習中的感受以及自身對教師的情感態度。相比之下,優等生在對待學科知識和教師的態度上更客觀、中立。
3 總結
通過對個案的描述和分析,發現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3]因此可以看出在自主學習能力上,高中生相較初中生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優等生與學困生之間差距較大,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偏弱。二者自主學習的主要動力均來自升學的壓力,但較學困生稍有不同的是,針對個別學科,優等生會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而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在自主學習的意志力和管理能力方面,二者有明顯差異,體現在優等生明顯強于學困生。同時,在對待課程及教師的態度上,學困生比較主觀、感性,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等生顯得更為客觀、中立。在學習策略方面,優等生的學習策略相較學困生更加豐富、全面、具體。
參考文獻:
[1] 鮑里奇·加里·D.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74.
[2] 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3):68-74.
[3] 劉家春.微課支持下課外自主學習的個案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