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祥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發展,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教師能夠在自己的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語文作為各個學科學習的基礎,更值得我們教師重視起來。本文主要講述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下小學語文閱讀應當如何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閱讀教學
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是新時代對義務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進行了概述,然后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本文認為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包括一般核心素養和語文學科素養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1 一般核心素養
所謂一般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且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和關鍵能力,這些重要品質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語文的核心素養即核心主要體現在文化基礎、自我發展以及社會交往等三個方面,具體體現在科學精神、文化素養、學習能力、生活能力、責任意識以及創新精神等六個指標。
1.2 小學語文學科素養
所謂語文學科素養是指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科上的具體體現,本人認為小學語文學科素養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幫助小學生形成初級的人格;第二,通過漢字的聽說讀寫等訓練,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第三,通過閱讀教學培育學生的學習意識和信息意識;第四,讓小學生在母語學習過程中形成審美意識,具備初期的文化積淀。
2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如上所述,核心素養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做好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2.1 注重感情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將語文知識的傳授當成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部目的,導致閱讀教學顯得單一和枯燥,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注重情感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文言文兩則》這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文言文有關的故事,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所觀看到的多媒體視頻,自由想象文言文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有利于對本文主旨的理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2 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讀課本,然后從題材、語句、語氣、文意等方面提出問題,并由學生來回答,以此增加課堂互動,最終使學生對文章主旨有所領悟。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有學生突然提出疑問:“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呢?”這個問題我也未曾認真考慮過,但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于是我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終得出一些結論:人們可以一起清理垃圾,一起進社區做宣傳、畫板報,讓更多的人增強保護地球的意識等等。可見,學生自己思考遠比教師硬性灌輸更有意義。
2.3 注重素養的培育,提倡生活中閱讀
從本質上來說,學生的閱讀來源于生活,閱讀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活,能夠在生活中體味生活的真諦。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和語文知識之外,還應該激發學生對于生活的思考,進而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閱讀。如,在《白楊》這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次大聲朗讀,通過朗讀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后再組織學生去探索文意,培養情操。
2.4 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自由發展
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深入研究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心理特征,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如,在學習《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制定個性化的目標,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2.5 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將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根據課堂中的所學所悟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從而加深自己的印象。如,學習《懷念母親》的時候,應讓學生通過課堂中的所學開拓思維,以父愛或者母愛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從而加深學生對情感的領悟,提升語文運用能力。
3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是促進教學創新改革完成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初探[J].課外語文,2018(12).
[2] 盧耀珍.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基礎教育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