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重點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相似處,二者都是針對學生展開的思想意識的教育,二者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使學生形成看待事物的正確觀點,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本文針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R395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進入 21 世紀以后,中國的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發展的速度很快,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變。處在這個包容性很強的社會中,自由化以及個性化的發展理念在當今大學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驗證。新一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觀念都發生著巨大轉變。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創新和轉變———如何保證高校在國家思政教育發展的規定下開展符合學生思想的思政教育是高校面臨的挑戰。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轉向了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實踐上,不少高校管理人員和研究者都在不斷積極探索思政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新的發展模式,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更有參考價值和實際意義的思路和發展模式。
1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密切關系
1.1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的基礎
從高中進入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大學生的身份代表著學生開始逐漸的與社會接觸,為步入社會做準備,但同時大學階段也是心理發展最快且最不穩定的時期。大學的學習氛圍與中學完全不同,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學生重新給自己定位,大學環境(作為一個小型社會)會讓學生面臨社交的壓力,大學畢業會有就業的壓力;但大學階段的學業壓力相對于中學來說輕松很多,部分大學生就將部分的旺盛精力投入到網絡中,瀏覽網絡信息并受其影響,其中的不良信息對部分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和扭曲,對學生的價值觀等造成不良影響。大量事實證明,擁有健康、良好心態的大學生能更加從容地面對一些困境和難題,能在絕境中看到希望。成熟的心理狀態是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礎,只有學生在良好的心態下高校才能將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落實到生活實踐中,起到良好作用。因此,高校要始終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則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1.2 心理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當代大學生以 95 后和 00 后居多,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更加前衛,更加重視個性化發展,崇尚自由。傳統的思政教育忽視了時代特征下學生的發展特點,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跟不上學生的時代變化。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僅難以達到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無法形成有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思政教育不同,心理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將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教學的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平等對待學生并持尊重以及理解的態度,掌握學生真實的內心發展動態,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的內心矛盾和沖突,幫助其釋放壓力,從而真正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保證每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產生正確解讀,在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正常開展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1.3 思政教育是升華心理教育實效的幫手
每個高校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中心,其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其心理問題,更好地適應時代環境。大學生在面臨壓力和困境時可以尋求幫助,在專業的心理指導下渡過難關,釋放壓力。在高校,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其在教學模式以及教育內容上都有很大區別,但是,它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優良的符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教育以思政教育為中心展開,心理教育主要起輔助作用,通過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保證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綜上所述,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所以高校在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幫助大學生快速適應身份的轉變,構建健康的價值觀念,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境界,使其在面對壓力與困難時能夠尋找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1二者的教育目標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我國的高校是為國家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將教育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核心,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二者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將二者進行融合的時候是有高度的可行性的。并且將二者進行融合的時候也不會產生較大的阻力,有著高度一致的教學目標,都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和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都會十分自然,教學效果的體現也會更好,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展開教學是高校的必然選擇[1]。
2.2 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引導學生思想意識的健康發展,用積極的思想意識作用在行為上。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而心理調節能力通常與崇高的理想和堅毅的品質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只有做好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接受程度上才會更好,才會具備心理健康的素質,因此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只有逐步通過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學生的心理素質才會有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才會實現有效性[2]。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3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合到思政教育整個過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去,就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來看,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的內容,首先,在學習思想政治知識之前,必須要以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為基礎,只有學生看待事物的正確觀點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學生才會更透徹的理解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其次,在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很多內容都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測試,由此可以明確,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當前大學生面對的是復雜的網絡環境,受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很容易使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時的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思政教育只有從學生的心理作為出發點,才可以體現出教育的實效性。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措施
3.1 高校思政教育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理念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而心理教育的開展則是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雖然二者的教學各有側重,但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可以相互借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及其情感變化,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將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方式展開課堂學習,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幫助。同樣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也可以應用到思政教學中,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法庭,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商家和消費者的辯護過程,加深學生對維權意識的認識,更充分的理解法律維權的意義。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表演中了解法律知識,增加對思政知識的了解。
3.2 探索網絡信息技術下兩者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進入 21 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發表見解和言論的重要平臺。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并有海量的信息資源,為人們查找信息資源提供了便捷服務。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互聯網作為重要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通過數據研究對大學生近期可能出現的思想問題做出預期評估,并在教學中主要圍繞這些預設問題展開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又拉近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網絡優化教學模式,擴大受教育學生的范圍,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與服務。總之,網絡信息的發展也將促進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發展模式的更新。
3.3師資隊伍相結合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專業技能類大學生院校,其教學重點集中在學生的技能教育上,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較為輕視。在課程設置的結構上來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分離,思政教育知識與心理健康知識相互脫節。從師資隊伍的結構上來看,就任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師大部分兼任一些行政事務,甚至以行政事務為主要工作重點;心理課程師資方面,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兼任心理教師,而思政課教師對心理知識并不完全清楚,思政教師對心理技能的學習也不關注,往往在發現問題時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比較嚴重。所以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應該將思政與心理教師進行整合培訓,在思政方面,學校應當對思政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使思政課教師具備健康心理知識專業技能;在心理健康方面,比較而言,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不健全,很多院校受條件限制,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和科班出身的專業心理學教育教師非常有限。在引進心理教師相關人員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對專兼職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技能訓練,提高他們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水平;培養他們較強的科研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科研活動;促進同行業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共同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3.4轉變思政教育觀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較大,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政治的需要,時事政治的內容占據較大的篇幅,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知識,提高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但是出于對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考慮卻很少,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十分匱乏,思政教育也比較脫離實際,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3]。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該轉變觀念,提高教學的實用性,注重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高校應該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思政教學內容中更多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充分的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才會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3.5在思政教育教材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高校應該在思政教育教材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這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快速融合的重要措施。對于很多剛入校的大學生來說,大學生活是他們人生中沒有經歷過的生活,生活方式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學生一開始難以適應,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較易出現的不良心理對學生進行引導,將思政內容與心理健康內容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新事物的適應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新事物,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每一個新階段,從而在提高學生思政素質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
3.6教育方法相結合
不同學科之間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思政教育作為學校基礎學科,其教育方法有著獨特優勢;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指導學生心理的學科,其教學方法也兼具了靈活性等相關特征。二者在教育方法上應該相互學習,互相補充,在保留自身特性的同時吸收對方優勢。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將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引入心理課堂,提升學生的大局觀與基本思政素養;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將心理咨詢與心理游戲引入思政教育當中,豐富思政課堂內容,活躍思政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塑造學生的價值取向。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提升,高校應當充分地結合社會發展形勢與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態,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有效的創新,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推動社會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敏華.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實踐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A1):241-243.
[2] ?劉曉佳.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2):86.
[3] ?辛德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探索——評《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29(10):187.
[4] ?肖韜.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30年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18):2.
[5] ?陳建甫,李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9):161-162.
作者簡介:張田田,女,河南,198909,碩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