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碩
摘要:MG動態(tài)圖形是平面設計與動畫片之間的一種產物,融合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視覺傳達新領域,基于時間流動而設計的視覺表現形式,是當前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這種形式是由消費和技術共同推進的,這并沒有什么必然的理由,只是因為人們現在更喜歡這種方式而已。本文對MG動畫流行的原因以及文本可視化進行梳理和歸納,對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 MG 動畫的信息可視化進行分析論述。MG動畫能滿足了的大眾對信息進行視覺化的要求和審美的需求,并且在地方與全球之間成為一種共識意識,將在未來成為主流。
關鍵詞:MG動畫、視覺文化、信息可視化、互視性
1.MG動畫的概述及流行原因
動畫的發(fā)明是與這樣一種認識相吻合的,1即米爾佐夫認為現代性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圖像:“現代社會的關注點是運動中的視像。現代體驗的形式不僅依賴于運動,而且也依賴于運動與視覺的結合:即動畫”。MG 動態(tài)圖形是平面設計與動畫片之間的一種產物,是一個交叉性學科。從發(fā)展脈絡來看,最早的動態(tài)圖形設計應該源于現代主義的抽象主義運動,20 世紀 50 年代動畫電影片頭的發(fā)展,為平面設計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形態(tài)——動態(tài)圖形,平面設計不再限于平面的、靜態(tài)的出版業(yè),開始在動態(tài)影像的產業(yè)中漸漸演變,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開始,平面設計開始大范圍涉足電影、電視等媒介交互、動態(tài)影像產業(yè),在這種平面設計語言與動態(tài)影像的視覺語言的交融中,Motion Graphic 迎來了巨大的發(fā)展。
一種新的藝術語言的產生,與我們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隨著手機通訊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在全球與地方之間的鴻溝已逐漸消失,影響著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媒介的發(fā)展呈現多元化發(fā)展,傳統媒介遭到新媒介的挑戰(zhàn),MG動畫就是依托于新媒介的發(fā)展。移動設備已經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人們接受信息更快速化與多元化。MG 動畫作為較新的動畫表現形式,它具有時效快、信息承載量大、直觀性、節(jié)奏感強、趣味性等特點。MG動畫以成為一種視覺文化,而視覺文化并不取決于圖像本身,而取決于現代偏好。我們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MG 動畫短小精悍傳達,適合我們現在年輕人生活。那么MG動態(tài)圖形存在的優(yōu)勢,首先有獨特的視覺美感,靈活多變,強調運動的節(jié)奏,其次大多依靠計算機技術生成。米爾佐夫認為在這個圖像的旋渦里,這決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
2.信息可視化
MG動畫具有快速解讀文字的特點,并且制作三快原則——時間快,成片快,傳播快,堪稱病毒。而且短小精準的表達,非常適合現代這個想快速提取信息的時代。過去,解讀某一信息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而在這個互聯網通訊占主流的時代,人們更加注重視覺的直觀享受,現在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讀者希望在短時間獲取重要信息,文字逐漸被取代,越來越多的人懶得去閱讀。為了現代讀者“快閱讀”的需要,文字信息視覺化的必要性。MG動畫為了滿足現代讀者的需要,把文字信息符號化,把信息做動態(tài)化的展示,故事化、敘事化,并流暢的表達出來。
2.1符號化
在這個極度膨脹的信息時代,我們盡可能用最簡略直白的語言與文字交流。因此,要精簡文字,將文字概念符號化。所以設計師要做的,就是要先對大量數據進行精準的解讀分析,然后高度概括圖形符號。通過符號化手法,使人們便于記憶,記憶內容也會相應增加。同時,符號雖然簡練,但是承載著大量信息內容。
2.2動態(tài)化
MG動畫視覺體驗的最重要的圖形符號的運動。信息的視覺動態(tài)化,是將收集好的信息精簡分析后進行動態(tài)化展示。通過技術的手段的發(fā)展,使信息視覺化從傳統靜態(tài)的、單向的、平面式的表現形態(tài)向動態(tài)的、多向的、立體式交叉式的全新動態(tài)影像的信息視覺呈現形態(tài)。
2.3故事化、敘事化
雖然 MG 動畫為非劇情類動畫,但是并非作品中沒有角色出現,片中的角色大主要是解說的作用,也是為可視化的符號形象服務。信息的可視化傳播也能夠用故事化的手法,將主要的信息提取并嵌入故事化的敘事中,這種手法通常出現在熱點新聞以及其他節(jié)目中。
信息視覺化不僅僅是“信息+圖形+動態(tài)效果”那么簡單,它需要以信息內容為核心,先是對文字進行分析,在進行創(chuàng)新形的個性創(chuàng)作,需要將其表達的內容講述出來,同時還要藝術化的表現手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與感性的藝術表達的沖突,我們既需要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還需要極富有內涵的表達。藝術需要自由,而信息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給設計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設計師要不斷進行突破,創(chuàng)作出個性的作品。
3.互視性
2米爾佐夫認為視覺文化的構成不是由媒介所界定的,甚至不是有可稱之為視覺活動的觀看者和被觀看者之間的互視作用界定的。以前,除了相信教師以及他們書中的文字,我們好像沒有其他獲取信息的方式,當然我們別無選擇;如今,我們能輕輕松松隨時隨地的在一些媒體——電視、電腦、手機移動通訊設備以及萬維的網絡上了解信息,并且觀看主體與觀看對象之間的距離(不是物理的空間距離,而是慢慢融入到媒介當中)。身體的消失,身體與觀看對象距離的消失。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必然的交流方式。人們和終端機器之間的互動最終的追求是像人與人交流一樣流暢自然。
雖然MG動畫現在還是非互視的形式,但是在很多方面是共同的,盡量營造用戶的快節(jié)奏的體驗。從技術上,MG動畫的三快原則,符合大眾娛樂審美需求,拉近了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圖形簡單明了,配以可視化的音樂,避免了觀眾注意不集中可能會忽視的細節(jié)和主題,注意大眾的可接收能力,能在大眾沒有觀看說明時也能理解,有效提高了用戶的視覺效果。并且MG動畫是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結合,形態(tài)多變的動態(tài)圖形,在移動端、交互展示方面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
結語:
在教育方面,書產生的方式是孤獨的學生,最早的書是由學生來抄錄,鍛煉的是學生自己的個人理解。現在人類的審美是一種以追求特殊的快樂為目標的精神活動,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習慣進行觀察不難發(fā)現,文字被圖像取代、圖像被影像取代,報紙書籍電視被手機或電腦中的網絡取代,這也不難解釋為何最近短視頻類app 爆發(fā)性的發(fā)展。當前的“Motion Graphic”是信息時代下的產物。現代人的快節(jié)奏生活使人們不自覺的會在碎片時間中找更容易接收的信息,MG動態(tài)圖形的優(yōu)勢自然就顯現了出來。用MG動態(tài)圖像來表達閱讀門檻更低,多樣的表達形式和強烈的視覺聽覺都是更加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而且網絡越來越發(fā)達,上網及流量成本也更低,給MG動態(tài)圖像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3MG動態(tài)圖像成為“視覺—大眾”中的一種形式,通過流動的動態(tài)圖形,更加簡化、直接的把握全球與地方的新形構已成為一種共識。
參考文獻:
[1] (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8
[2] ?魏志成. 《動態(tài)圖形設計初步》—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7.1
[3] ?王凱. 《信息可視化設計》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出版社,2013.5
[4] (英)大衛(wèi)·柯羅. 《從文字到圖像》——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10.10
[5] ?王發(fā)花,黃裕成 《動態(tài)圖形設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中心,2015.8
[6] ?梁子倩.MG動畫信息可視化設計語言研究——藝術科技,2017.12.15
[7] ?李滌非.靈動的_即視_效果——湖北美術學院,2018.6.01
注釋:
① ?(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第117頁
② ?(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第15頁,第113-145頁
③ ?(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第317-319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