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平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學生道德認知的重任。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最大限度地發展與進步,已然成為廣大教師當前理應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問題。基于此,本文就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導入環節的設計、直觀情境的創設以及合作學習的開展四方面著手,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作以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目標;導入;信息技術;合作學習
在實行新課改之前,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仍以被動接受和機械記憶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充分激發,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實。對此,新課程倡導自主、對話與交流,力圖革新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文化,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時時反思教學行為,在立足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與其不相適應的環節進行及時地調整優化,以進一步激活語文教學活力,使學生自覺投入到語文學習與探究活動之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一、根據文本內容,確立教學目標
試想,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教師教學的前提和指引,就勢必會在極大程度上導致課堂教學陷入無序狀態,進而阻礙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文本內容及學生特點確立教學目標,這樣不僅可以理清上課的思路,而且還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教學《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之前,我根據學生特點及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了如下設計。1.知識與技能目標:會認“魄、抑”等11個生字,會寫“辭、抑”等12個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反映人物心理和品質的寫作方法;2.過程與方法目標:梳理“我”擁有第一本長篇小說的過程;分析文中的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了解“我”家境的貧寒、母親的辛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母親的慈愛、善良和母愛的深沉、偉大,喚起學生熱愛母親的情感。如此,通過確立三維目標,既理清了上課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注重興趣激發,實現有效導入
正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一個有效的導入環節既可以迅速激活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以興趣教學為導向,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靈活設計,以激活語文教學活力,使學生得以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以《竹節人》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先是播放了歌曲《童年》,并對學生說道:“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過哪些玩具?”待學生簡單交流過后,我繼續說道:“范錫林小的時候家里很窮,但他非常聰明,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竹節人的玩具。”隨后,我利用課件展示了竹節人的圖片,并順勢引出了新課:“同學們,這就是竹節人,你們玩過嗎?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看看范錫林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吧!”如此導入,不僅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心向,這便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三、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教學視角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日益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其在深化學生理解認識、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創設直觀情境,將文本中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場景以圖片、聲音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以創新語文教學視角,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知。
在教學《鄉下人家》一文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播放了原文朗讀,呈現了鄉村生活的畫面,以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使學生對文章大意及語言文字之美進行初步感知。之后,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自認為最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之美的語句,并在腦海中勾勒相關畫面,然后我抓住幾個重點景物描寫,運用信息技術對此進行了直觀展示。如此,通過借助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視聽工具直觀呈現文章意境,不僅創新了語文教學視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形象感知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激發了學生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基于合作學習,促進能力培養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將學生單純地視為容納知識的機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語文素養也得不到有效培養。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通過合作學習的開展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以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與培養。
在講授《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我設置了如下問題供學生交流探討:1.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2.讀第一段,說一說老班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讀第二段,體會人物當時的思想感情。老班長的神態變化反映了他當時怎樣的心理活動?其一憂一喜,說明了什么?4.你對文章哪個情景感觸最深?談談你的體會。5.用“金色的魚鉤”作課題說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此,通過開展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自主剖析,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學生體會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了啟示和教育。
總而言之,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教師就須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注重教材內容的目標導向,做到以興趣激發為核心,以情境創設為重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熟練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以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收益。
參考文獻:
[1]楊昆瑾.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6(48):270-271.
[2]孫利.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淺談[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0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