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
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金融工具準則”或者“新準則”)要求企業在新準則執行日或初始確認時綜合“選擇指定權”、“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三個判斷條件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三類,被實務界稱為新準則下的金融資產“三分類法”。本文在歸納金融資產三分類矩陣表的基礎上,對實務中常見的金融資產形態(主要根據合同屬性及風險類型)的分類流程進行歸納,結合各類金融資產在新資產負債表格式中的列報情況,構建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的金融資產分類示例與列報基本模型。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根據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特征”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AMC)、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PL)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OCI—債務工具)三類。同時,新準則允許某些情形下使用分類選擇權:(1)以消除會計錯配為前提使用公允減值選擇權(FVO),將原本按照前述標準劃分為非FVPL類別的金融資產指定為FVPL類別;(2)允許企業將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指定為FVOCI-權益工具。分類選擇權允許企業根據自身需要,基于每項金融資產或者相關組合進行判斷,在初始確認或首次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時決定是否指定;而且該指定一經做出,不得撤銷。雖然 FVOCI—債務工具和 FVOCI—權益工具被統稱為“FVOCI”類別,但是它們的性質和后續計量會計處理方法截然不同的,FVOCI—債務工具持有期間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額在該金融資產處置時轉入當期損益,而FVOCI—權益工具持有期間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額在金融資產處置時不能轉入當期損益,和處置損益一并轉入留存收益。
業務模式主要是指企業如何管理其金融資產以產生現金流量,分為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又以出售為目標和其他業務模式三種模式。其他業務模式取得相關金融資產的目的,主要包括:(1)近期出售;(2)相關金融資產屬于集中管理的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的一部分,基于資產的公允價值作出決策并管理資產以實現其現金流量,導致企業積極購買和出售金融資產行為。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指金融工具合同約定的、反映相關金融資產經濟特征的現金流量屬性。該項標準主要圍繞金融資產在特定日期產生的合同現金流量是否僅為對本金和以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的支付進行判斷,即SPPI測試。
綜合上述三個判斷條件的聯動效應結果可以得出新準則下的金融資產分類矩陣,如表1所示。
新金融工具準則三分類法中的分類指定權存在邏輯,除了會計消除錯配外,也同樣擴大了公允價值基礎在金融資產中的計量范圍。因此,對于考慮如何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時還有一條技術路線:在對金融資產分類框架體系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在表1中只要識別出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中應分類為AMC和FVOCI的金融資產,剩余部分要劃分為FVPL類別,可以大大簡化金融資產的分類判斷。若按照合同屬性及風險類型可以把實務中出現的金融資產形態分為權益性工具投資、債務工具投資、衍生金融資產及混合金融資產四類基本形態。這四種基本形態在確認和計量的分類上會呈現以下規律:(1)由于衍生工具和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的合同現金流明顯無法通過SPPI測試,直接被劃分為FVPL類別,無需考慮分類選擇權指定,亦無需進行業務模式測試。(2)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在公允價值列報選擇權指定的情況下,可被指定為FVOCI—權益工具類別,否則將被劃分為FVPL。(3)若企業對債務工具投資所在的金融工具組合業務管理模式為出售收取現金流量或者基于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管理決策(簡稱“交易性”)的業務模式,可以直接劃分為FVPL,無需進行SPPI測試和FVO指定。那么,同時需要經過SPPI測試和業務模式判斷的只有非交易性和非初始FVO指定的債務工具投資。(4)在滿足FVO指定條件且行使FVO的情況下,非交易性債務工具投資可以指定為FVPL類別,無需再進行業務模式判斷和SPPI測試。
本部分結合財政部于2019年4月30日發布的《關于修訂印發2019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財會[2019]6號)(以下簡稱“新準則報表格式”)關于實施新準則企業(包括金融工具、收入準則、租賃三項新準則)的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要求,將實務中常見的金融資產形態按照前文的金融資產分類矩陣及其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報的相關規定進行歸納,如表2所示,可簡單稱為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的金融資產分類示例及列報基本模型(或者基本轉換工具),以供參考。
關于該模型使用的總體說明如下:
2.“——”表示“不適用”或者已無須通過該步驟。
3.本表涉及的“有無指定”選擇判斷時,應注意:(1)本列舉只是根據實務經驗所做的通常情況下的假設,并不排除企業可能做出非常規具有商業實質的另外安排;(2)當金融資產為債務工具投資且其合同現金流量無法通過SPPI測試時,直接劃分為FVPL類別,無需FVO指定。
4.若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包括債權投資、其他債權投資和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需重分類至流動資產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項目列報,該模型不包括此內容。
5.表中包括兩個基本的分類及列報模型,分別為模型Ⅰ:黃色底紋代表通過SPPI測試的債務工具投資的基本分類及列報子模型和模型Ⅱ:紫色底紋代表權益工具投資的基本分類及列報子模型。若表2中的其他具體金融資產形態可以套用這兩個子模型,就不再贅述,直接用代表性填充底紋和“/”表示略去分析過程。
根據《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商業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9]204號),結構性存款是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常與利率、匯率、指數等波動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結構性存款不同于一般性存款,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通常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包括主合同和衍生工具兩部分。原金融工具準則(CAS22(2006)第二十一條)規定,滿足條件的情形下,結構性存款可以拆分為銀行存款和衍生工具分別核算或者整體指定為FVPL。在新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08)(以下簡稱CAS22(2018))第二十四條)規定下,結構性存款滿足主合同為金融資產的混合金融合同,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會計處理,不再拆分。根據結構性存款的定義可知,結構性存款通常情況下無法通過SPPI測試,應分類為FVPL。但是上述分析并不是絕對的,要考慮以下特殊的情形:
1.不能僅因為結構存款的合同形式規定其收益與匯率、商品價格等掛鉤,就直接認定為不能SPPI測試。根據CAS22應用指南(2018),如金融資產合同中包含與基本借貸安排無關的合同現金流量風險敞口或波動性敞口等現金流量特征,僅對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構成極其微小的影響,即合同約定的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現金流量特征(如掛鉤的匯率、價格變動區間幾乎不可能出現),則不會影響金融資產的分類。若結構性存款的浮動利率并非嵌入衍生金融產品所致,合同條款約定的浮動利率與基準利率或通貨膨脹相掛鉤,也不影響其分類。諸如此類產品可能通過SPPI測試。根據上述分析,“結構性存款”合同形式上的“保本浮動收益”,按照經濟實質上可以細化為“保本固定收益”和“保本浮動收益”兩種具體形態,需結合合同條款的實質進行全面甄別,它們的分類流程及列報情況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其中,表2“保本固定收益”的分類及列報情況被本文作為通過SPPI測試的債務工具投資分類的典型子模型。
2.結構性存款通常情況下不能在銀行存款項目列報,但若實務中取得關于結構性存款的銀行存款回函,則該結構性存款可以作為定期銀行存款列報。但不能作為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因為結構性存款在存續期內期限通常為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也有長達半年、一年以上的,不可以隨意支取的;但支持轉讓,投資者可提前收回本金和收益。
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幣或外幣形式的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本文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闡述該類金融資產的具體分類及列報原理。

表1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的金融資產分類矩陣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銀保監會令2018年第6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應當根據投資性質的不同,將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同時對銀行的每一類理財產品限定投資比例。其中,后三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分類原理比較清晰,由于它們賴以實現合同現金流的基礎資產無法通過SPPI測試,而導致此三類理財產品亦不能通過SPPI測試,將被分類為FVPL。
對于第一類理財產品,《管理辦法》要求投資資產較高比例定位于收益較固定的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此類合同多為合同掛鉤工具(也被稱為“分級型結構化主體”),其分類過程相對復雜。根據CAS22應用指南(2018),對于某一分級的金融資產持有人(例如資產支持證券且存在分級),且分級合同條款(未在穿透基礎資產的情況下)產生的現金流僅為對本金和未償付本金的利息的償付時,當滿足該分級合同的基礎產品包含一個或多個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的工具和該分級所承擔的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等于或者小于基礎資產本身的信用風險時(也就是說發行人能取得足夠的現金流量),企業持有的某一分級的金融資產才能通過SPPI測試。由此可以推出結論:持有的最次級份額一定不能通過SPPI測試,持有的優先級份額也不必然能通過SPPI測試。當初始投資時,投資人不能確認基礎資產的組成,CAS22應用指南(2018)規定:如果某一分級的金融資產持有人在初始確認時無法按照上述條件進行評估,那么分級的金融資產應當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固定收益類”僅限于基礎產品和持有分級合同都能通過SPPI測試的保本保息的狹義范圍,其分類及列報原理可以參照子模型I,不再贅述;否則可以參照本第四種類型(混合類)的分類及列報情況。

表2 常見的金融資產分類示例及其列報基本模型
從業務管理模式角度看,由于資產管理產品通常是投資于動態管理的資產組合,投資者從該類資產投資中所取得的現金流包括兩部分:投資資產處置損益和結構化主體投資的基礎資產在投資期間產生的現金流。因此,從實務角度出發,理財產品金融資產分類和列報的判斷思路為:首先從募集資金所投資的基礎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進行穿透評估和判斷,只有當基礎資產通過SPPI測試,理財產品的現金流量特征才有可能通過SPPI測試,然后在此基礎上,企業還需要結合具體投資條款、收益安排和業務管理模式等做進一步分類判斷。

應收款項包括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長期應收款等。前三者由于信用期通常比較短,通常不考慮利息的影響;或者即使期限較長(如應收質保金),一般也不考慮重大融資成分。因而一般情形下,應收款項在特定日產生的現金流量滿足僅為以本金和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支付,即合同現金流量特征能通過SPPI測試。又因為該類金融資產在很少情況下符合FVO指定條件,所以對于應收款項金融資產分類的核心在于判斷企業管理該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類別。新準則下的業務模式與原準則的持有意圖的重要區別在于:新準則是基于企業日常業務持續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業務管理模式業績的客觀事實,并在資產組合的層次上確定業務模式,而不是逐筆關注金融資產的性質。新準則強調進行業務模式評估時,應在合理預期的情況下,從整體層面進行業務評估,而不是根據對個別金融工具的管理意圖或者預期不會發生的情形來評估其業務模式。在對應收款項的業務模式進行判斷時,還需要考慮以下情形:
1.若企業管理該類金融資產時按照信用期限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應分類為AMC,若僅會在壓力情景下出售金融資產,則不會影響對業務模式的評估。通常情況下,以下金融資產的出售本身并不能決定業務模式:(1)不頻繁(即使價值重大)出售;(2)單獨及匯總而言價值又非常小(即使發生頻繁)的出售;(3)企業在資產信用風險增加時出售金融資產(無論其頻繁和價值又如何);(4)出售并非不頻繁,并且此類出售的價值(單獨或者匯總而言)并不是非常小時,如果出售發生在金融資產臨近到期時,且出售所得接近代收取的剩余合同現金流量,該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仍然可能是以收入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
2.若企業管理該類金融資產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又以出售為目標,例如經常要對應收票據貼現、背書或者應收賬款保理、證券化,其管理目標通過調整該類(組)金融資產持有量保證企業流動性需求,這種情形下應分類為FVOCI。這里的出售是指滿足會計上的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條件。
3.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把經常要出售的該類金融資產劃為單獨的組別,并分類為FVPL。
4.金融資產的管理業務模式無須在報告主體層面上確定,企業可能同時采用多個業務模式。例如企業在應收款項管理時,將某一部分(客戶)應收票據貼現、背書或應收賬款保理、證券化以實現企業資金流動性管理需求,需將改組別劃分為FVPL;剩余的部分的業務模式可能被劃分為AMC或者FVOCI。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實務中可能存在少數特殊的應收賬款,其結算金額與特定商品的價格掛鉤,例如根據黃金或者原油等價格浮動調整應收賬款的結算金額。如前文所述,新準則下,主合同為金融資產的混合合同,嵌入與商品價格掛鉤條款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不再與主合同拆分,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被分類為FVPL。
站在金融工具發行方角度,金融資產分為債務工具投資和權益工具投資。這里的債務工具投資不包含可轉債復合型金融工具投資。其中,普通債券基本上能通過SPPI測試,其分類及列報可以參照表2中的子模型I;嵌入利率掛鉤的混合合同,由于其合同現金流量不能通過SPPI測試,將被直接劃分為FVPL類別。
1.由于權益工具投資對被投資方產生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適用《CAS2——長期股權投資》,故表2涉及的權益工具投資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權益投資,也被稱為“三無投資”,來源包括上市公司的股票,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機構、共同基金以及類似主體持有的僅在清算時才有義務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凈資產的金融工具投資以及投資性主體對不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子公司的權益投資。
2.權益工具投資的合同現金流量通常包括收取被投資企業未來股利分配及清算時按比例獲得剩余收益(凈資產)的權利。無論收取股利還是未來獲得清算時的剩余收益均無法通過SPPI測試,原則上被劃為FVPL。
3.根據新準則規定,企業可以將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指定為FVOCI—權益工具。在進行指定時,必須滿足非交易性條件才能進行指定。根據CAS22應用指南(2018),金融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表明企業持有該金融資產的目的是交易性的①:1)取得相關金融資產主要是為了近期出售;2)相關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屬于集中管理的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觀證據表明近期實際存在短期獲利模式;3)相關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屬于衍生工具。但符合財務擔保合同定義的衍生工具以及被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除外。同時,按照CAS37第三章所述符合金融負債的定義但被劃為權益工具的特殊金融工具(包括可回售工具或發行方僅在清算時才有義務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凈資產的金融工具),由于本身并不符合權益工具的定義,因此從投資方的角度也就不符合指定為FVOCI-權益工具的條件。因此只有符合上述條件的權益性投資才可以進行指定。
4.FVOCI——權益工具可以逐項進行指定,但該指定一經作出,不得撤銷。
根據新CAS22第十九條,企業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確認的或有對價構成金融資產的,該金融資產應當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不得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
可轉換債券,全稱為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是指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在一定期限內依照約定的條件可以轉化為發行人股票的公司債券。新準則下,可轉換債券若可轉換成固定發行量的發行人的權益工具,其回報與發行人的權益工具價值掛鉤,故不能通過SPPI測試,應被劃為FVPL。如果發行人將其自身權益工具用作“貨幣或其他金融資產”的替代,例如該債券可轉換為可變數量的股份,且其價值等于本金及未償付本金金額之利息的未償付金額,則能通過SPPI測試。若轉換特征包含其他特征,可能不能通過SPPI測試。即使通過測試,還要按照持有方的業務模式及是否有FVO指定進行繼續分類。
永續債券(perpetual bond),是沒有到期日,債權人不能要求清償,但可以按票面利息永久取得利息的債券。永續債的持有人可以參考發行方的確認情況進行分類。若發行方劃分為權益工具的永續債(優先股),通常認為該項不能通過SPPI測試,只能劃分為FVPL;或者滿足非交易性條件下可指定為FVOCI—權益工具。對發行方劃分為金融負債的永續債(優先股)持有方進行分類時,需要分析其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和業務模式,分析過程可參照債務工具投資。優先股投資性質及分類思路和永續債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