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淑
關鍵詞:PPP模式? 財政風險? 監管問題? 績效評估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民營資本、私營資本和政府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從廣義上來看,該模式是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期間,讓私營部門掌握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相比于雙方單獨行動,能取得比預期更加有利的結果。與此同時,財政管理工作的難度提高,必須加強監管力度,才能推動建設項目順利進展。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財政風險的監管問題。
(一)特點
近些年,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經常采用,本質上是一種融資手段,能對政府和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特點如下:第一,伙伴關系。社會私營部門和政府之間的伙伴關系,最主要的特點是目標一致,利用最少的資源和成本,獲得最多最優的產品或服務。私營部門能獲得自身利益,政府部門能得到公共利益和福利;第二,利益共享。私營部門和政府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分享利潤,而且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且私營部門不能獲得超額利潤;第三,風險共擔。面對風險,政府部門可提供現金流量補貼,私營部門則對管理工作進行把控,從而規避風險。
(二)意義
第一,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下,政府能向社會資本開放公共服務和基建項目,形成更加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如此,能整合社會資源,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為企業發展拓寬空間,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第二,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下,能規范政府的發展規劃,落實公共服務職能、市場監管職能,對社會資本進行管理時,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創新能力,將政府的精力從微觀事務轉移到宏觀事務上。如此,有利于政府簡政放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突出國家治理的理念。
第三,能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下,本質是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從年度預算收支轉變為中長期財政規劃,這和財稅制度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該模式的應用,能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項目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構建現代財政制度。
(一)責權劃分不清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時,如果財政監管風險高,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很容易出現以公謀私的現象,促使財政風險轉嫁到社會公眾身上。雙方合作時,如果責權劃分不清,會出現推諉扯皮的情況,導致項目進展不順利。
(二)風險控制缺失
從我國現行的政策方針來看,對于財政風險的控制指標比較寬泛,如何執行、如何優化標準設置、失控時如何懲罰,處于缺失狀態。在風險監管方面,目前僅有《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這一個規范,難以應對實際的風險控制問題。
(三)隱性負債風險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時,從經濟角度來看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對社會資金進行合理配置,提高使用價值。但是,如果私營部門沒有樹立正確的合作意識,項目進展中就容易出現負債事件,形成隱性負債風險。
(四)政策難以落實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開展過程中,依據相關規范要求,財政部門、政府部門,均是財政監管者,要求下屬機構做好監管工作。由于政出多門,監管工作缺少統一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不同部門機構各自為政,就會導致政策難以落實,甚至阻礙合作項目的正常運行。
(五)金融工具缺失
相比于國外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我國項目多是在股東的擔保下融資,融資工作是少數銀行和投資人的事。由于缺少金融工具,很可能提高企業的負債率,如此一來,就會影響項目進展。而且,我國地方政府和國企,由于杠桿率普遍較高,這個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
(一)加強資產債權管理
財政管理中,總資產是總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這是財務工作的基礎。基于這一背景下,必須提升公共債務的管理水平,樹立產權意識,盤活國有資產,對政府負債和國有資本進行有效管理。此外,社會資本的管理涉及多個利益群體,項目啟動前應明確劃分各個參與方的責權利,關注資產的動向,實現信息共享,為財政風險的防控提供依據。
(二)進行項目需求分析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開展前,政府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從項目建設意義、實際需求兩個方面,展開大數據分析,避免盲目追求個人利益、損害社會集體利益。具體操作上,一方面要完善財政監管體系,提高精準度和針對性,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另一方面加快當地的財政規劃改革速度,結合城鄉發展要求,制定短期、長期發展目標,完善財政資金的約束機制,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審核,最終才能進入項目庫。
(三)健全風險監管體系
一般情況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具有規模大、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要想對財政風險進行監管,必須具有完善的監管體系。其一,在公私合作經營的范圍內,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建立財政風險評價模型;其二,合作項目在資源采購、合同簽署階段,均要制定完善的財政風險評價體系,對合作方進行擇優選擇;其三,得到特許經營許可后,采用財政風險動態監管模型,突出監管的實時性和全面性,能及時發現經營問題并處理,保障各個參與方的經濟利益。
(四)開展績效評估工作
新形勢下,構建服務型政府,管理工作要注重績效評估,將其建立在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突出財政杠桿的作用。那么,應該如何在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進行績效評估呢?第一,對現有工作進行檢查,明確問題原因并及時解決;政府部門構建后,評估是否滿足服務型條件;第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中,既要對項目進行績效評估,又要對政府進行單獨評估,切實發揮出績效評估的監督作用;第三,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
(五)引入政府預算管理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在管理中,為了提高財政風險的監管力度,可以將公共債務的管理,和政府預算管理相結合。首先,合作項目出臺后,對預算編審庫進行滾動管理,項目符合運行條件,才能投入項目;其次,核算項目資產時,按照現值進行支出、補貼、預計收益,保證賬實相符;最后,采用項目風險基金制度,制定風險資金比例、補償原則,保護各個參與方的利益。
綜上所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常用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中,具有伙伴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特點,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本文指出財政風險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資產債權管理,進行項目需求分析,健全風險監管體系,開展績效評估工作,引入政府預算管理,以推動合作項目順利進展。
參考文獻
[1]劉小琪.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財政風險監管問題研究[J].經貿實踐,2018,(15):23-24.
[2]孫得才,王有龍.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中的金融對策研究——基于對民樂縣的調查[J].甘肅金融,2018,(2).
[3]薄濤.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財政風險監管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8,(4):115-116.
[4]溫來成,王濤,彭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稅收政策研究[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32(3):81-86.
[5]陳少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幾個關鍵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17(49):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