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杰
關鍵詞:金融行業? 持續開放? 國有銀行? 應對措施
當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發展,以及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不斷加深,我國的金融行業在持續開放的環境影響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和挑戰。國有銀行作為我國金融行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經營管理的效率和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金融行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為了更好地應對開放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國有銀行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和分析,研究如何抓住有利發展機遇,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提升對外服務水平。
(一)外資銀行的不斷涌入,導致行業競爭激烈
2006年12月,經歷過入市五年的過渡期后,我國取消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對象限制,開始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為外資銀行的涌入敞開了大門。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和國際資本的流動,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機構越來越多,其存在方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比如,在我國的金融行業尚未完全對外開放時,外資銀行主要以合資、設立代表處等方式存在。在完全對外開放以后,外資銀行開始以正式設立法人銀行的方式存在,其經營規模和業務品種也在不斷增加。并且,外資銀行對我國國內銀行的控制能力也在逐漸加強。在金融行業對外開放之初,眾多的外資銀行雖然看好我國市場的發展潛力,但因受到我國政府頒布的各方面政策規定的限制,使其在我國市場上的存在方式十分有限。隨著金融業務對外開放的深入,外資銀行便開始以市場為導向,與國內的銀行搶奪市場。簡而言之,在我國金融行業持續開放的背景影響下,外資銀行不斷涌入我國市場,不僅導致我國的行業競爭異常激烈,而且對國內銀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帶來了巨大影響。
(二)金融資源的跨時空配置,對國有銀行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我國金融行業持續對外開放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影響下,金融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全球范圍的轉換與配置,這為我國金融行業的全球化戰略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就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環境而言,我國還存在著很嚴重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問題,這與全球金融資源跨時空配置所帶來的機遇并不相匹配。國有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抓住經濟發展機遇,對其便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發展理念,都需要在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理順。
(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削弱了國有銀行的傳統優勢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支付寶、微信、百度錢包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其在理財、支付、融資等方面的創新,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因而被運用的非常廣泛。毫無疑問,以大數據為背景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對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款業務已經產生了極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國有銀行固有的內在優勢,對其經營管理造成了沖擊。
(一)加強信息披露,主動拓展客戶資源
主動進行信息披露,不僅可以使銀行股東、外部潛在投資者和監管部門更好地了解國有銀行的經營管理現狀,還可以增加國有銀行在公眾心中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從而為其吸納更多的用戶和資金創造條件。存貸款業務的規模大小,不僅反映著銀行的資金實力,而且也是銀行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優質存貸款客戶,占據持續開放環境下的競爭先機,國有銀行就很有必要主動加強信息披露,以增強公眾的信賴度,進而促進客戶資源和業務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二)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做好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不可否認,外資銀行的不斷涌入,金融資源跨時空配置的不斷成熟以及互聯網金融等的來勢洶洶,對國有銀行而言確實是不小的威脅和挑戰。國有銀行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對應風險的管理控制,在金融行業持續開放的環境下便不能得以很好的生存。雖然國有銀行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其仍然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其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在社會上具有非常高的認可度和權威性等優勢,所以國有銀行仍然具有雄厚的競爭實力,切不可妄自菲薄。
長期以來,由于有政府的政策扶持等作為輔助,國有銀行未能對商業領域的互聯網信息進行充分地綜合利用,不具備對海量的客戶信息進行多方位分析的能力,亦不具備比較清晰的數據整合分析能力,進而導致其無法全面充分的對其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和信用評級,這對國有銀行來說,是其在競爭中的劣勢所在,而這恰恰是互聯網金融等的優勢所在。如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其通過利用與其合作的電子商務平臺所累積的海量電子數據,能夠很好地對其潛在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和信用評級,從而降低其對客戶發放貸款的風險,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呆賬、壞賬現象。國有銀行雖然無法做到如此清晰地分析,但在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在其內部形成了特定的風險管理評價體系,該體系對于融資的風險評估以及信用評級雖然較互聯網金融產品、外資銀行等較弱,但其在客戶資料收集的安全性以及風險內控機制的建設上是十分完善的。若能對該優勢加以有效利用,必然可以為提升國有銀行的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簡而言之,在金融行業持續對外開放的環境下,國有銀行若想抓住金融資源跨時空配置的機遇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其很有必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對風險的管控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術,創新傳統業務發展模式
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應用已經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就等于掌握了市場、掌握了未來。各行各業,只要企業對信息技術地利用適合其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狀況,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先機。對此,筆者認為國有銀行能夠最快進行變革的方式,就是在其原有的經營管理體制中,更廣泛地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專業人才的指導下,建立起適合其實際情況的專有管理系統,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對其傳統的業務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進而提升國有銀行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金融行業持續對外開放對國有銀行的長遠發展而言有利有弊。國有銀行為了更好地應對金融資源全球化對其長遠發展帶來的沖擊,并抓住發展機遇,很有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劉亞雯,余豐江.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建設銀行的應對措施[J].中國商論,2019(21):40-41.
[2]喬越.銀行競爭對銀行風險的影響及風險應對研究[D].吉林大學,2018.
[3]林夢瑤,陳習定.互聯網金融對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時代金融,2017(3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