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關鍵詞:經營性國有資產 風險 應對建議
當前,企業需要認真對待國有資產損失的三種情況。首先,產權變化造成的資產流失。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出現了經營性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其次,國有企業具體項目的經營資產流失嚴重。經營性國有資產之所以面臨著資產流失的問題,是因為在國企內部的詳細項目中,出現靠企吃企的問題,企業間經過長時間的業務合作進行關聯交易。最后, 以投資的名義完成企業轉型過程中造成的資產流失。因為一部分地區的國企融資比較困難,容易出現企業破產以及企業管理者逃跑的問題,因此業績較差的國企融資平臺轉型的呼聲越來越高。
然而在實際的工作當中,股東的投資行為屬于一種商業交易行為,是在市場交易背景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行權以及變現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資產流失的現象。不僅如此,國有企業對外進行的股權投資行為受到基層人民政府的控制,導致行政化以及市場化之間的問題不易區分,也不夠重視已經形成的對外投資所產生的的股東利益,沒有做好持續跟蹤管理的工作,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流失在所難免。
(一)體制性因素的限制
經營性國有資產之所以會流失,體制性因素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首先,國有企業產權變革和政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國企資產的占有、利用、流動以及收益的分配與再分配等都與政府密切相關,總之,政府與企業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其次,從公司管理方面看,因為國有企業擁有體制性的特點,較易出現領導決定一切的問題,領導決定一切通常不具備客觀性,且不具備充分的調研。由于國有企業在進行投資之前,沒有對市場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整體的決策缺乏依據支持,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以及在后期工作中不能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
(二)經營性國資流失的管理力度不夠
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力度不夠,在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腐敗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經營性國有資產利益輸送的隱蔽性,以及我國當前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力度不足。長期以來,在部分國企中,企業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的利益,所以,在國企中其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是不夠的,母單位也無法做到全面的管理,企業內部的紀檢往往處于邊緣化地位,當經營性國有資產真正面臨流失時,他們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加大廉政風險的防控力度
只有塑造良好的政風,才能解除或規避體制性弊端所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要想塑造良好的政風,就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要積極引領廣大國企管理員以及項目經理深入了解崗位職責,對風險進行等級劃分,建設廉政防線,保障企業的自身廉潔。
(二)加強公司治理力度
首先,明確資產產權,使公司與政府及國資監管機構間有更明確的定位。產權模糊的資產,由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人,會導致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持續流失。從國資監督機構角度看,其應積極承擔責任,提高管控資本的水平,做好監督國有企業專業化及市場化建設的工作。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的定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企業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做好轉換,在眾多的國有股權交易中,要保持良好心態,勇于實踐,積極引入一批敢于創新的企業家,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在政府、國資監管機構與市場間處于不敗之地。其次,在吸引社會投資的過程中還應提高國有企業的綜合應對水平。總的來說,要合理減少國有股權的比例,因為國有企業的股權投資已成為了風險杠桿,很有可能會面臨利益虧損的風險。
在國企中其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是不夠的,母單位也無法做到全面的管理,企業內部的紀檢往往處于邊緣化地位,當經營性國有資產真正面臨流失時,他們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制定多方監督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國有資產的實時在線平臺。在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督時,一定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積極挖掘專業人才。確保監管平臺的科學性,從宏觀上講,只有建設實時在線的監管平臺,才能綜合有關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各方面信息,對系統進行實時的更新以及維護,并且根據投資、利益以及監管等各個方面進行分類管理,建設專門的舉報監督欄以及意見欄,有利于保障監管平臺的科學性;其次,應制定責任追究體制。責任追究是指若出現違反國有企業條例,違法經營投資的行為,應嚴格追究到底,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負責人,并據此追究經營性國資各環節的負責人及監管人,避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后,由于國有企業股權轉讓等項目會涉及到中介機構,追究責任會有一定的困難,此時可以通過分階段、有重點的落實責任追究體制,做好事前預防和事中事后監管的有效融合,在第三方介入的同時明確規定有關規章制度,將責任層層落實。
參考文獻
[1]羅通秀.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流失風險與防范策略[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0(01):203-204.
[2]何飛.事業單位國有經營性資產風險控制創新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