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玲
關鍵詞:事業單位? 預算績效? 評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從要素、投資驅動逐漸向創新驅動轉變,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透明、高效、廉潔的政府運轉模式,經濟上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使供給升級換代,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都是創新驅動的表現形式。這種經濟發展新常態必將對各項管理決策、機制建設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事業單位主要收入是財政撥款和財政補貼。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財政撥款使用效益的考核力度,大力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績效評價。財政部于2011年印發《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要從績效視角引入競爭機制,實行預算績效評價,進行動態管理,建立經費使用的績效評價制度。2014年頒布施行的新《預算法》,更是從法律高度明確了“講求績效”作為財政管理的原則。事業單位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完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責無旁貸。是對黨負責、對納稅人負責的重要舉措。
預算績效反映的是預算資金的有效利用程度,從中能夠分析出財政支出與公共服務效益的對應關系。預算績效評價是預算績效管理的核心,貫穿于整個預算流程中。科學、有效、精細的績效評價制度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計劃、評價工具、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才能實現“有財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財政預算管理目標。事業單位提高預算績效評價質量,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工作開展有制度保障;選派具有高素質素養的專業人士,保證工作質量;事后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督促相關部門改正問題,推動預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工作已經開展了數年,人們的觀念正在不斷轉變,逐漸接受、認可這項管理工作。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起步晚、經驗不足、方法不合理、內容不細致、重視程度低、監督滯后、執行力差的不足。例如,在預算編制環節,業務部門不知道怎么編寫,存在著長期由財務部門代為編寫預算的現象,而財務部門不懂業務部門的實際業務,從而導致業財脫節,編寫的預算執行力大打折扣,名不副實。有些預算草案編制項目相當籠統,缺乏科學合理的科目分類體系,基礎數據編報缺少調查研究,論證不充分。有些預算單位沒有細化預算編制部門,造成一些預算項目重復申報,沒有進行歸類、組合,導致許多資金被二次分配,預算失去了調控功能。有些預算單位編制目的不純,不是把事情做實做細,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而是想方設法通過預算編制追求利益最大化,多報多領,擠占、挪用、套取財政資金,滿足單位的自身利益。在預算執行方面,透明度低,缺少外界監督,預算評價實施不到位。預算執行進度與預算編制不符,導致預算績效評價時點不完整,考評方式對預算執行過程無法控制,只能事后考核評價,事前、事中考核評價無從談起,無法做到全過程的跟蹤管理。由于在編制環節遺留的不完整、不科學的問題,導致預算執行中,預算指標與實際發生額差距過大,影響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的可信度。評價結果沒有反饋和問責,與事業單位的領導業績、職務升遷、經濟考核不掛鉤,因此對事業單位領導沒有制約力,事業單位領導也不會有成本、績效意識,預算績效評價制度最終流于形式,無人重視。最后,我國事業單位還沒有建立一支社會化、專業化的績效評價機構和專業人員來專門從事這項工作,從預算的編制到預算的跟蹤、監督,在到預算的績效評價、反饋,最終進行獎懲,績效評價結果的兌現,組成一個完整的績效考評部門體系。因此沒有配備相關的專業人員,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來操作,導致評價質量下降,效果不佳。
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花好財政的每一分錢,關系到事業單位的前途。財政部發布了新的統一的《政府會計制度》,廢止以前各個行業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統一各個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口徑,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便于事業單位績效對比評價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有利于事業單位強化資產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率,防范財政風險。針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
預算評價要與事業單位領導任期考評掛鉤,首先讓領導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才能帶動此項工作認真開展。形成預算評價是一把手工程,領導重視是預算績效評價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預算管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全員參與,各負其責。
預算評價整個過程需要全員了解并參與,各個部門統一協調工作,共同負責,相互監督。只有全員參與,才能充分調動單位各項資源,對所分配的資源科學分配,有效利用。把領導的業績與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結合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合力。
事業單位應該完善建立一支社會化、專業化的績效評價機構和專業人員來專門從事這項工作,從預算的事前編制、事中跟蹤、事后評價、反饋全面介入,對戰略目標的實現、投入產出的控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金使用效率、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完整性全面考核,力圖真實反映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切實反映事業單位領導任期業績。客觀的反映事業單位承擔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建立問責機制,是對違規行為的一種約束,保障財政支出的嚴肅性、合規性、合理性,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預算績效評價流于形式,執行不力,最終束之高閣,沒有發揮作用的問題,主要取決于沒有完善的問責機制。建議相關部門履行對各級預算的監督權力,切實履行《預算法》、《審計法》的法律規定,使預算績效評價制度形成一個閉環。對認真履行預算管理,預算執行效果好的單位,給與表揚,在財政項目招投標市場優先考慮,政策上予以傾斜;而對執行不力,績效評價結果落后的單位,首先予以警告,督促整改,退回擠占、挪用、浪費的資金,與單位行政負責人業績、升遷掛鉤。建立問責機制,是對違規行為的一種約束,保障財政支出的嚴肅性、合規性、合理性,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預算管理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事業單位整體參與的系統工程。評價指標的選取不應當是單一的,應當是由反映經營狀況的財務指標和反映業務執行的非財務指標組成的,體現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筆者認為,事業單位預算主要工作包括部門預決算、項目預決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分門別類設置。部門預決算績效評價財務指標分別設置預算執行完成率、財政撥款差異率、結轉和結余上下年變動率、資金使用合規率、預算信息公開率、資金利用率,業務指標設置任務實際完成率、完成及時率、質量達標率、服務滿意率。項目預決算績效評價財務指標分別設置資金到位率、實際執行率、入賬及時率、財務制度健全率,業務指標設置項目完成率、社會滿意度、質量達標率、內控制度健全率。
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制度是適應預算管理發展潮流的重要手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必將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而大力推廣,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方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化解財政資金風險,對納稅人負責。因此,事業單位必須引起重視,加強在此方面的建設,促進事業單位形成務實高效的管理文化。
參考文獻
[1]崔曉鳳.淺析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