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松
摘要:戲曲舞臺藝術是集時空、舞美、人物、樂隊等諸多藝術元素,在角本創作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我們要著重研究音樂,因為其有機地聯系了其他藝術元素,使情節起伏跌宕,在虛擬中使觀眾身臨其境。音樂從幕起便不曾停歇,它聯系著一切情景、情境和人物,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手勢、步調都與音樂相伴,舞臺的每一個場景、瞬間都與音樂交織在一起,甚至人物的語言也富有音樂旋律。因此可以說,音樂是戲曲藝術之魂。
關鍵詞:戲曲樂隊;板鼓;作用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40-02
一、前言
板鼓,又稱為司鼓,在評劇樂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樂隊的核心。板鼓身兼樂隊的指揮,許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擁有專有的鼓師,經過長期的合作,切磋技藝,再加上默契的配合,使作品呈現出完美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板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樂隊的演出質量。
二、戲曲樂隊的基本特征
在戲曲樂隊伴奏中,管弦樂與打擊樂是戲曲樂隊中器樂的兩個體系,它們構成不可分割的音樂集合體,是戲曲音樂不同于其他音樂的顯著特征。在戲曲人物的唱做念打及各個場面、情景的變換中,我們隨時可以感覺到打擊樂在尋找與管弦樂相融合的契機,而一個好的戲曲音樂,則必須由三個要素共同構成,即管弦樂與打擊樂恰當地結合,再配合以客觀要求相應的效果。此外,從音樂的藝術角度出發,它還是整個藝術組合的主體。
不僅如此,戲曲樂隊打擊樂還表現在通過輕、重、緩、急的底鼓和剛、柔、徐、疾的手勢,向演奏員提示起、轉、收、剎、速度、力度及情緒的種種變化,以統一樂隊演奏,真正做到領奏要正,轉換要清,收剎要穩。
板鼓是一組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曾被稱為“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此”。板鼓在樂隊中處于領頭的地位是由其獨特的樂器性能所決定的。關于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古代樂器中也有著充分的體現。
樂記中記述描寫周武王伐紂的樂舞《大武》時說:“最先以鼓警戚”,用長大的擊鼓段落作樂舞的開始。這些詩句中不但可了解鼓聲的“抬”、“催”和“罷”,即音樂的“起、轉、收”的指揮作用。在傳統的戲曲音樂和民族器樂中,鼓仍然起著這種重要作用。它一方面通過輕重緩急的鼓條和剛柔徐疾的手勢向演員提示“起、轉、收”,速度、力度及情緒的種種變化,以統一樂隊的演奏;另一方面,它還運用各種鼓套和樂隊一起共同完成音樂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手板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手板在戲曲音樂中有時輔助鼓子有時單獨完成任務,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用得好,妙不可言,是任何一件樂器都不能替代的。
三、板鼓的作用
板鼓在戲曲樂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換句話說,戲曲樂隊中沒有板鼓不行。板鼓由手板和鼓子(或稱小鼓)組成,合稱為板鼓,由司鼓一人操作演奏。通常說,板鼓的作用是樂隊的指揮,既指揮弦樂又指揮打擊樂,又起著弦樂和打擊樂之間的協調作用。
板鼓在整個樂隊中負責整體的節奏,負責演員與樂隊的合作配合,演員的唱、做、念、打都依據板鼓的節奏進行,作為司鼓要具備鮮明的節奏和樂感。同時司鼓又是整臺戲的領導者,控制著演員的表演節奏,指揮著樂隊的文武場。司鼓不能被演員牽著鼻子走,如果司鼓在演出中出現節奏問題,那整個樂隊或演員就會不知所措。因此,司鼓必須同時具備演奏技術及掌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觀眾呈現出完美作品。
戲曲司鼓藝術隨著評劇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如今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系統,這與每一位戲曲演員、鼓師、琴師及樂手多年來的悉心鉆研分不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及經典劇目造就了卓有成就的鼓師。學習司鼓要從掌握打擊樂樂器基礎開始,掌握小羅、大羅、鐃鈸等樂器技法,練好基本功。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樂隊文場各件樂器的性能,熟悉每一段唱腔,因為每一段唱腔的開始及結束都需要司鼓來領導節奏的變化、板式的快慢、過門的變化、曲牌子的各種打法和用法、演員的打出手等。盡管鼓師還需要掌握許多其他的技術,但背的熟,唱得好則是把唱腔、過門、曲牌等打得好的最重要的基礎。司鼓還需要確保演員的表演和表演動作及每個音符的起點,落點,音符的強弱,音樂的長短,就連拉幕的時間都要準確無誤。所以司鼓是樂隊的靈魂,他主導著整體的演出效果。
打擊樂在戲曲樂隊中的作用是通過展示其藝術作用來實現的,它在板鼓的領奏下指揮著全體打擊樂的演奏,配合板鼓鼓點的節奏來完成演員亮相時打的“四擊頭”。戲曲打擊樂可有效渲染氣氛,在整個演出中對演員的表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打擊樂武場的主要任務,則是以鼓板指揮全劇的唱、做、念、打。
四、戲曲樂隊演奏者的綜合素質
戲曲音樂是專為戲曲而創作的音樂,作為一個戲曲樂隊演奏者要有好的樂感和音準,戲曲樂隊演奏員要熟悉打擊樂,理解司鼓的開頭和收尾,熟悉每一段唱腔,配合司鼓和演員的唱段和表演,拉的準,入的齊,具有精準的樂器操作技術。每一段過門、板式,都要準確地完成。板胡在文場中是樂隊的靈魂,是樂隊的領奏。首席板胡演奏員要理解板鼓、打擊樂及演員的唱段,帶領文場完成演出。所以板胡演奏員要具有較高的水準,他決定著一段唱腔或過門的演奏效果,甚至決定著一個樂隊的好壞。戲曲音樂伴奏的樂隊又分為文武場,弦樂部分包括板胡、評二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彈撥樂器包括琵琶、揚琴、中阮、大阮,現在又加入了電子琴合成器。合成器填補了評劇樂隊在弦樂音色上樂件少,音色薄的空缺,一組和聲便可以實現幾把二胡演奏的效果,所以現在許多的評劇樂隊都加入了合成器,合成器的演奏員要懂得和聲的節奏。在沒有配器的情況下,大齊奏要準確把握樂譜的和聲鋪墊和弦樂的音色要求,加大樂隊的厚度,必要時要加強同觀眾的溝通。
作為樂隊的音樂伴奏員要保證演奏音樂、唱腔、過門的整齊。一個樂隊多則幾十人,少則十幾人。要把文場樂隊與打擊樂配合,收放自由,體現樂手的基本素質,通過演奏的強弱起伏,詮釋演員的感情,體現樂隊的價值和能力,用琴聲演繹對音樂的理解。演員如同一件衣服的外在,而樂隊則如同衣服的襯,要讓衣服漂亮,弦樂演奏者則需要掌握正確的按指法、揉弦、換把位及弓法,吹奏樂器的演奏者則要科學地訓練口型、音準、節奏、雙吐、單吐,而低音拉弦樂樂手,則要把根音拉的準和實,因為低音是整個樂隊的腳跟,起著根基作用。
樂隊演奏員在演奏過程中要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必須同觀眾進行交流,運用戲曲語匯可以突出表演者的感情,與觀眾產生共鳴,達到表演效果。音樂本身就可以表現思想感情,戲曲注重聽覺的享受,觀眾閉上眼睛細細聆聽就能感受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
五、結語
總之,在戲曲音樂中,就唱腔音樂而言它賦予板鼓很大的自由創作空間。唱、念、做、打,文武兼容,不同劇目、不同風格、不同演員,都會產生不同的司鼓手法,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完善。
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板鼓在劇目中的情景音樂中也不可或缺,不僅僅是卡節奏,而是成為音樂中的一個獨特元素。板鼓是靠司鼓者通過司鼓技法完成對音樂的演繹。因此,司鼓對板鼓這件藝術工具掌握運用的好與壞,全憑著過硬的本領和技術水平。戲曲中有句行話講:舞臺上要好,技術中去找”。司鼓在舞臺藝術中,并不靠說話來指揮實現藝術,而是憑視覺、判斷、行動來表達藝術,尺寸、分寸要掌握的準確無誤,有條不紊的指揮劇情發展,司鼓就是令槍,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參考文獻:
[1]張國旗.淺談戲曲演奏中板鼓的音樂性[J].東方藝術,2014(Ozl).
[2]田金鵬.淺談鑼鼓在戲劇音樂中的重要性[J].魅力中國,2013(031).
[3]臧百靈.淺談鑼鼓在戲曲中的重要性[J].音樂大觀,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