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佰惠
摘要:皮影的造型優美,全部是以側面為形象。英國著名畫家荷迎茲認為側面最能體現人的面部美,皮影就是用人的側面作為關的基本特點,不但適宜演出,而且刻制成工藝圖案更為好看珍貴。從它的審美性看,皮影主要有裝飾性強,皮影人物形象以精巧細致的圖案花紋裝飾,精工雕花的頭飾與面部邊成一整體,具有極強的裝飾視覺美感。
關鍵詞:皮影;造型;制作
中圖分類號:G612;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53-01
一、前言
皮影制作工藝嚴謹,雕刻技法成熟,形成了留實鏤空,虛實得當,繁簡相宜,陰陽分明,高工藝水平的韻熱美,使整體形象生動充實,有法有序,顯示了高超制作技藝的成熟性。
二、皮影造型的民族性美學特征
中國作為世界皮影的發祥地,漢代已有關于皮影的記載,至唐宋皮影己蔚蔚大觀,金元明清普及中國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特色的影戲藝術。造型的地域化就是很明顯的特征。地域性是民族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地域特色是民族特色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地域特色愈濃郁,民族特色就愈鮮明。因此,民族性便成為它美學特征中的核心與關鍵、亮點與靈魂。因此,皮影的設計首先就要凸顯民族性美學特征。
另外,東北民族傳統的服飾特征在皮影造型中也有較明顯的體現,如影人中“方皮”大師兄的造型形象:頭戴嘎達帽、腦后梳長發辮,腰系藍絲帶,穿套褲,腳蹬皮,大頭、大下巴、大手等。其他人物多有頭戴寬檐帽,腦后垂二或三眼花翎,梳一根長辮發。旦角中則頭飾高旗髻,上刻四季花,著旗袍等。皮影的戳子、頭碴造型也極具東北少數民族人的形象特點,細眼睛、長鼻子、尖嘴等等。影人造型富有真實、自然、生動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就是后來京、評等劇種沿襲下來臉譜上表現愛憎分明之由來。因皮影戲劇目、唱腔、藝人均與我國民族戲曲相近似,故皮影設計也以民族戲曲中的人物造型為主要美學特征,如服裝的“被化、“蟒化”,圖案的“龍鳳化”,頭面的“戲曲化”,以及整體設計的“圖案化”、“裝飾化”、“剪紙化等等,都是民族藝術和民族美學的主要特征。這種種美學特征,總體上又形成“寫意化”的民族美學特征,與西方傳統美學的“寫實化”特征恰成鮮明對比。
所以,皮影設計的總體民族美學特征,主要是寫意化,這與所有的民族戲曲與民族藝術是相一致的。同樣,皮影戲也有鮮明的地域美學特色。
三、皮影雕刻藝術的風貌獨特
在生、旦、凈、丑四個行當中,正面人物端莊典雅,氣勢軒昂;反面人物滑稽、怪誕,幽默多趣。正如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的:“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丑形,蓋以寓褒貶于其間耳。”不管男女老少,都有嚴格規定,不能混淆,在人物形象塑方面,逐步完型為一整套臉譜,形成為獨特的藝術風貌。皮影具有獨特的造型特點,它巧用點、線、面把裝飾、夸張觀賞的審美藝術同表現“力”的時效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在人物造型方面,皮影與剪紙、年畫、刺繡、版畫、泥塑等許多民間藝術有著共通之處,但經過長期表演經驗的積累,皮影形成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美學模式。
在雕刻設計方面,皮影選用驢皮刻制影人,是自宋代以來的傳統方法。《夢粱錄》載“原沛梁都,以素紙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裝飾,”以后又改用牛、驢皮為原料。制作的過程是將獸皮硝軟、刮薄、壓平、形成半透明體,然后再經繪畫、雕鏤、染色、涂油幾個工序,完成舞臺上表演的影人形象。紙影是將紙裱糊三、四層,陰干后再雕刻、上色、兩次涂油以達半透明,方能成形。皮影人是用經過特殊加工后的牛、馬、驢皮雕刻而成的,山區毛驢多食草,與糧食和其它飼料喂養的毛驢相比皮質更白、透明度更強。再著色、上油、裝訂、上桿這樣影人就作成了。
皮影戲的制作過程相當繁瑣,它的造型也是頗具特點,先要找一個新宰的牛皮或驢皮,接著就是描圖,將制好的皮料切塊,經濕布捂軟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鋼針描繪圖樣、雕鏤,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任何東西都少不了色彩的襯托,著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民間藝術形成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民間意味色彩。這種獨特的專人專臉,花紋成套,眼神變化的表現方法,使其用燈光映照在影窗上,極為鮮明動人。
皮影的制作也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繁瑣,體現了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也體現了中國勞動群體的智慧。從美學的角度來觀察,用現代的眼光來衡量,它是傳統工藝美的代表作之一,它承接了前人的精華,突破了當代的局限性,為后人作了啟發,留給了13億中國同胞一筆寶貴的財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各地的皮影,制作材質、藝術風格均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如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西北的牛皮影、和廣州潮州的紙影等,都各有獨特的地域美學特征,這在皮影設計中是必須予以彰顯和強化的。從大范圍上講,可以分為西北與東北兩大區域。其中西北以陜西皮影為代表,而東北則以河北皮影為主。“任何民間藝術的生存、發展,都需要借鑒、吸收姊妹藝術的營養。
參考文獻:
[1]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06).
[2]韓世昌.黑龍江皮影藝術.鉛印件.
[3]靳蕾.黑龍江皮影戲音樂[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4]陳義敏.劉峻驟.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