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繪畫藝術在上世紀發(fā)生了遠比過去更劇烈的變化,其中視覺審美需求的改變是引導者也是受益者。過往的古典具象藝術栩栩如生,但究其呈現(xiàn)背后的視覺趣味性需求,總是圍繞著畫面背后的文字信息,畫面在這樣的審美框架下更類似于說明圖像。對比今天我們的視覺審美趣味,畫面本身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點。
關鍵詞:印象派;形象;藝術語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75-01
一、印象派——被嘲諷的變革
從原始藝術直到古典具象繪畫,人們審美的趣味性總是在尋找一些便于理解的客觀對象和畫面的故事內容。早期壁畫、宗教畫,文藝復興后的肖像畫無不是這樣的視覺趣味造就的圖像。其轉折在于印象派。印象派被稱為寫實繪畫的巔峰,它直接反應客觀視覺現(xiàn)象——光、空氣等。和之前注重故事內容人物形象的古典繪畫不同,他們熱衷表達瞬間的視覺感受。這使以往有明確目的性需求的視覺審美趣味在印象派的畫中受到了強大的阻礙。我們搜尋的“形象”丟失在了色點筆觸中。
印象派的貢獻正是將過去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打破。形體,構圖,畫面中的文學故事變?yōu)橐怨P觸為單位的繪畫語言組成的光色交響曲。印象派將視覺多年形成的形象依賴粉碎,視覺開始發(fā)現(xiàn)只關乎繪畫本身的趣味性,為后來更豐富的繪畫語言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開放的表達與開放的觀看。
二、尋覓中的視覺感知
(一)被代替的繪畫
當攝影沖擊傳統(tǒng)藝術的時候,其是否是一種藝術形式帶來了無數(shù)爭議。不管爭議如何,攝影的客觀呈現(xiàn)沖擊了不可一世的繪畫,繪畫走向末路。當然,今天的世人知曉攝影其實不見得是繪畫的末路,反而可說是繪畫重生的契機。人們對于繪畫的要求產(chǎn)生了變化,視覺在攝影中能尋找到更真實的再現(xiàn),那對視覺來說繪畫的再現(xiàn)性變得無足輕重。繪畫需要新的趣味性將其延續(xù)。印象派正是將視覺從畫面外轉移到畫面之內,我們開始關注藝術家是如何用筆觸勾勒出光與空氣。
(二)迷失的形象
印象派開始,視覺更多的關注藝術語言——筆觸、肌理、構思,我們不再一如既往的關注形象,視覺游弋畫面之時,尋找的是痕跡和藝術家的思路。塞尚是跨時代的人物,他對物象的重構展示了他自身的視覺關注所在——恒定的形狀。這是將自然的混亂進行有序組織的重構,此舉展示了繪畫的可能性,也是視覺審美更高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視覺感知到繪畫中藝術家的思維邏輯,繪畫成為一種獨立行為,而不是為了造像存在的工具。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等流派以提取更本質的藝術語言為目的,如康定斯基的畫面,視覺在形狀和色彩中迷失了,因為形象不復存在,只是基本的形狀和色彩。這重塑的是對藝術邏輯的認知,線條、色彩、構成關系成為了觀者視覺審美被滿足的原因。形象可以隨著藝術家的構思不斷展示自身的可能性,解釋權歸藝術家本人——藝術家的視角。
三、視覺的重生
但對于形式感的追求帶來一種游戲式的創(chuàng)作方式。工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商業(yè)性使藝術妥協(xié),波普藝術對通俗文化的示好預示著藝術平民化。另一端從蒙德里安到波洛克,形式成為繪畫的主題,從羅斯科的色塊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古典大師筆下被奉為經(jīng)典的要素——形體、輪廓、關系,繪畫邏輯在簡潔的畫面中被囊括。不斷的抽離形象使視覺越來越被動,所見既所知已經(jīng)是觀者僅有的選擇,當賈德的矩形盒子出現(xiàn)在白墻上時,繪畫被宣告死亡。視覺終止在物象表面呈現(xiàn)的范疇之內,不斷被研究的形式成為繪畫枯萎的源頭。視覺趣味毫無指向性可言,觀者無法從形式上搜尋出能夠深入的信息,除了重復的商業(yè)復制便是匱乏的形式。
但繪畫已死的論調并不可靠,如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等藝術家的出現(xiàn),重新將繪畫帶回到大眾眼前,這符合觀者們的視覺趣味。不斷重復的商業(yè)文化和單一極端的極簡主義,無法正處于二戰(zhàn)后文化反思中的集群帶來視覺沖擊,一些架上藝術家開始重新關注繪畫本身,強調即興與偶發(fā),同時這一時期繪畫更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意識、個體意識,強調自身經(jīng)驗的重要性,形成了不同于過去風格、流派一類詞匯的畫面,繪畫既有對形式的摸索,也有自由個體的風格和豐富的畫面內涵,視覺趣味逐漸來到一條有跡可循且更加多樣的道路上,觀者能發(fā)現(xiàn)繪畫的形式邏輯和藝術家的個人意識,基弗厚重的肌理,培根的瘋狂、弗洛伊德的日復一日,不同的藝術家代表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如同越來越單元化的私人生活一般,視覺趣味被豐富與多樣所包圍,更具獨立性,更包容,更富批判思維。對于過往總是被束縛住的視覺感知趣味性來說,目前的狀況可以說是最為自由的。
參考文獻:
[1]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
[3]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劉泰辰(1991-),男,四川瀘州人,助教,藝術學碩士,成都東軟學院數(shù)字藝術系,研究方向:美術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