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儀



【摘要】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包括文字、圖形、公式、概念等。而這種理解需要以閱讀為基礎,并以閱讀進行強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數學閱讀的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結合具體小學數學閱讀與課堂教學融合案例,分析如何將閱讀與數學課堂教學巧妙融合,指導學生在閱讀的氛圍中智慧地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課堂教學;融合
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說:“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靈堂教學要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笨梢?,閱讀能力對課堂教學有深遠的影響。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將閱讀與教學融合,讓“數學閱讀”在數學課堂上開花結果?這就要求把閱讀教學貫穿于數學課堂中,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始于“閱讀”,習于“閱讀”,悅于“閱讀”,促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案例背景
說起閱讀,也許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閱讀是語文、英語的專屬名片。但實際上數學同樣也需要閱讀。數學閱讀不僅包括文字語言,還包含了很多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就目前來說,小學生數學閱讀現狀不太樂觀。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教師不夠重視,有的教師認為數學只要會解題就可以,在課堂上往往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剝奪了學生閱讀的機會;二是學生數學閱讀意識比較淡薄,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善于通過閱讀思考,找到背景知識中新的問題;三是學生不善于將文字、符號、圖和表等結合起來,轉化為數學語言。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小學數學閱讀應與課堂教學融合,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二、案例分析
小學生都喜歡故事,將“閱讀”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使原本單調的知識講解變得形象生動,讓故事給予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命和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能夠學會更好地讀題、審題和理解題意,從而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水平,養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復習》中融入數學閱讀為例,談談如何讓“數學閱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花結果。
三、案例方法
(一)創設情境,閱讀激趣
筆者通過創設“汪汪的生日派對”數學閱讀情境,在與學生共同閱讀中,導入復習。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位新朋友——小麗和汪汪。汪汪的生日快到了,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情境閱讀,導入復習
1.“20以內數”的復習
出示故事情境:小麗掀開日歷一看,汪汪的生日快到了(出示顯示數字“16”的日歷)。筆者以此順著故事情境復習數數、數的順序、比較大小、序數和數的組成。
2.“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復習
筆者巧妙地通過以下三個故事情境,將“加減法的含義及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復習知識融入閱讀中。
出示故事情境一:汪汪是小麗的最好的朋友,她決定給汪汪開個生日會。小麗想,舉行生日會的東西可多:邀請卡、裝飾品、蛋糕、水果……小朋友,你愿意一起幫忙嗎?
出示故事情境二:小麗想:“我想請美美、多多和他們的家人。那么,得做幾張邀請卡?”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麗想想嗎?
師:想一想該怎樣列式?(3+7或7+3)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呢?(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用加法計算。復習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師:3+7和7+3兩個加法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出示故事情境三:小麗寫完邀請卡后,想做個蛋糕送給汪汪。她打開冰箱一看,只有6個雞蛋,可是她需要10個,還差幾個呢?
師:想一想該怎樣列式?(10-6)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呢?(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所以用減法計算。復習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在 復習“十幾加幾與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知識,筆者通過以下兩個故事情境閱讀來進行教學。
出示故事情境一:小麗帶著汪汪來到超市買雞蛋。汪汪看到貨架上的骨頭口水直流,小麗說,要是汪汪能回答她的問題,她就獎勵它骨頭。我們一起來幫一幫汪汪吧!
師:根據上圖,請列出四個算式。以此復習“一圖列四式”的計算。
出示故事情境二:小麗和汪汪買雞蛋用了6元,買骨頭用了9元,小麗結賬時一共要付多少元?你可以幫忙算一算嗎?以此復習復習湊十法。
(三)閱讀感悟,鞏固拓展
出示故事情境:小麗已經把生日會布置好了,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一起參加?那我們帶上水果和禮物一起參加吧!
1.摘水果:全班分組摘水果算式卡,得數相同的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2. 買禮物
讓學生順著故事情境完成“摘水果”“買禮物”,使本節復習課的知識得到升華和拓展。
四、案例結果
本節課筆者將“汪汪的生日派對”數學閱讀情境將整節復習課串連起來。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就連平時經常開小差的學生也樂于融入課堂學習中。筆者深深感受到“閱讀”的力量。課后,學生們圍著筆者讓筆者下節課一定要帶他們去參加“汪汪的生日派對”,有的學生還說:“期待著生日派對上能學到有趣的數學知識”。
五、教育反思
“數學閱讀”與數學課堂融合的教學體驗,讓筆者看到數學閱讀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容易。如何讓數學閱讀真正走進課堂,開花結果?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面實現。
(一)開發數學閱讀材料
數學閱讀材料并非一般的普通教學材料,也不僅僅是一般的趣味數學用書。數學閱讀材料中所隱藏的數學問題不同于數學教材中的數學題目,其需要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思考、獨立解讀,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因此,在小學階段開發和利用數學閱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增加知識信息量,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基于此,筆者結合學生特點,開發、拓展數學教材中的閱讀資源,合理利用課外數學閱讀資源,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實現“課本閱讀→拓展閱讀→主題閱讀→自主閱讀”,實現課堂教學閱讀與課外閱讀完美相接。
(二)傳授數學閱讀方法
數學閱讀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教師應該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專屬于數學閱讀的方法,從而準備把握知識的重點和關鍵。如,以“問”帶“讀”,學生可從問題出發,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學會通過閱讀抓住問題中的關鍵字詞。又如,以“讀”促“思”,從條件出發,帶著提示進行閱讀。教師在閱讀數學材料時,可以主動帶領學生一起閱讀,用常規的語言為學生翻譯不理解的閱讀內容。把數學閱讀的方法和技能傳遞給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就會更積極、更主動地去閱讀、理解,在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數學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興貴.中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2]汪小明,劉琦,蔡清青等.數學閱讀走進小學課堂的有效性研究[J].才智,2019(11).
[3]桂芳.閱讀教學,讓數學課堂“悅”起來[J].課程與教學,2019(10).
[4]楊麗琴.讓閱讀成為小學數學教與學的新方式[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