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波

摘要:近年來外貿新業態發展迅速,其中蘊含的風險也逐漸顯現。如何平衡外貿業態創新和監管成為監管機構面臨的難題。本文結合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特點,借鑒英國金融監管部門提出的“監管沙盒”制度,在運作模式、政策設計、配套措施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構建我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監管沙盒制度。
關鍵詞:外貿;企業;監管沙盒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9-0032-02
一、“監管沙盒”制度介紹
1.概述
“監管沙盒”制度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簡稱FCA)于2016年5月9日率先實施。它是在FCA創新中心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對如何破解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的兩難而做出的又一有益嘗試。所謂“監管沙盒”,即金融監管部門基于現實環境為符合監管導向的創新項目,搭建一個適合容錯糾錯的實驗空間,在不違反監管底線的前提下,允許創新項目適度突破現行監管規則,既保護消費者權益和風險可控,又達到鼓勵和引導創新的目的。英國FCA“監管沙盒”制度推出后,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部門先后進行了借鑒和試用。
2.“監管沙盒”制度的主要內容
(1)對申請沙盒測試的機構和項目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為保證申請機構資質以及金融創新產品質量,同時發揮對金融創新的導向作用,“監管沙盒”的監管部門都會限定申請沙盒測試的主體范圍,并對申請測試的項目進行嚴格審核,以對沖寬松測試制度可能帶來的規避監管風險。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監管體制不同,對測試機構的主體范圍有不同限定。如英國和新加坡實行混業監管,因此允許參與測試的機構范圍比較廣泛,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及其他金融業態;但中國香港地區實行分業監管,香港金管局的監管職責僅限于銀行,因此香港沙盒制度僅限定銀行可以申請參加測試。
(2)實行原則監管。相較于現實環境中復雜詳盡的規則監管,監管沙盒內更多以監管目標為出發點,以引導的方式實行更加靈活、包容的導向監管,即原則監管。監管沙盒以實驗室的形式賦予了監管部門和測試機構之間的充分信任,給予了測試機構責任豁免權,從而為創新搭建良好環境。
(3)限定測試項目數量和時長。除英國FCA對測試項目采取了批量審批、批量測試外,新加坡、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監管部門在啟用監管沙盒后,都采取 了逐個項目測試方式,尤其是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到目前為止僅分別選擇了1個項目進行測試。即便是實行批量測試的英國,與申請項目相比,前兩批獲得允許參加測試的項目數也不足30%。同時設置測試時長。如英國和新加坡規定6個月的測試時長,澳大利亞為1年,中國香港根據項目情況設定。
(4)制定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對參與測試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信息保護權、財產安全權、依法受償權等作出明確規定,要求測試機構必須在征得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才能開始測試,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主管部門甚至要求測試機構提供消費者同意參加測試的書面證明。同時,消費者有退出測試的權力。對因參加測試而采集的消費者信息嚴格保密。因參與測試而造成財產損失的,消費者有追償的權利等,以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
(5)信息收集和動態調整。測試機構要按照相關要求報送信息,向監管部門定期提交報告,并于測試結束后向監管部門提交最后的完整書面報告。監管部門也可以基于信息化技術,實時采集測試項目進展數據,對監管沙盒制度進行動態調整,隨時改進。
3.監管沙盒與我國試點改革的兼容和革新
二者兼容性體現在監管沙盒和改革試點模式都是在動態中摸索試錯改進的過程,其理念和邏輯存在一致性。監管沙盒的革新之處在于,我國大部分改革試點都是實行限定某個行政區域實驗,而監管沙盒實行的是產品服務實驗;同時監管沙盒更注重監管者和測試主體間的信息互通和良性互動,雙方在測試過程中都隨時進行動態調整,以期找到監管和創新相互適應的最佳方案。
二、目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監管存在的問題
1.外貿新業態法律法規滯后
外貿新業態發展模式整體上一般呈現前期發展緩慢,后期則爆發式發展的規律。而對于規范新業態的法律法規總是在其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開始制定實施,缺乏對新出現的外貿新業態事前管理的法律法規。另外,當前新興外貿新業態的行業報備制度、風險測評等事前管理制度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不利于建立及時有效的外貿新業態風險防控體系。
2.多項現行外匯監管原則或將被打破
第一,主體管理原則。一是名錄登記不再成為企業辦理貿易外匯收支的必要條件,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企業可無需獲得相關資質,直接通過平臺即可完成對外貿易;二是缺少外貿綜合服務特殊監管標識,將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視同自營進出口企業和一般境內企業進行管理,可能導致外匯管理部門無法及時獲知相關準確信息。第二,分類監管原則。一是不在名錄內的平臺企業無法執行分類管理。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開展業務的非名錄交易企業游離于分類監管之外,不利于外匯市場公平競爭,弱化分類管理效果。二是異常主體可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正常貿易收支。如B/C類企業委托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代理辦理進出口,因自身不發生收支業務,就可以輕松游離在外匯局監管視野之外。
3.數據統計缺失,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難度加大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將實際貿易主體隱蔽在其平臺中,外匯局無法掌握平臺企業資金流和貨物流明細數據。另外,以網絡為媒介,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企業散而廣,交易單證也多為電子形式,因此外匯局只能通過訂單、提單、關單等有限的信息掌握其交易的表面真實情況,難以有效甄別通過構造貿易實現資金跨境流動的異常企業,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難度較大。
三、監管沙盒在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監管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