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昊 郝強 宋婧杰
【摘 要】抑郁癥屬于中醫“郁病”范疇,病位在肝,且與心、脾關系較為密切,主要由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導致。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疾病的原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情志相勝、順情縱欲、勸說開導、移精變氣等心理干預的方法,改善大學生抑郁癥的不良癥狀,縮短病程,具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抑郁癥;中醫心理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177-01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面臨的學習、就業壓力,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身心會出現各種異常精神活動,其中以“抑郁癥”最多見。“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言語減少、動作遲緩為典型癥狀的一組情緒障礙綜合癥,臨床實踐中運用中醫心理干預方式,對改善不良癥狀、縮短病程、促進康復,取得良好效果。
1 中醫對抑郁癥的認識
抑郁癥屬于中醫“郁病”范疇,病位在肝,且與心、脾關系較為密切,主要由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導致。首先起病由情志因素誘發,《醫經溯洄集·五郁論》提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清代醫家林云和的《類證治裁·郁癥論治》記載“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而成勞”,總結了郁癥在其發病過程的變化規律。其次臟腑功能失調,《黃帝內經》指出“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提出了臟腑虧虛是抑郁情緒發生的內源性因素。另外,它病影響,如《黃帝內經》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還有清代醫家葉桂在《臨證指南醫案·郁》指出:“其原總于心,因情志不遂,則郁而成病矣,其癥心脾肝膽為多。”說明了郁癥的發病多與心、脾、肝、膽等臟腑相關,其主要與心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與現代認為抑郁癥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功能異常的認識一致。
2 中醫心理干預的治則
《中醫大辭典》中認為,中醫的治則“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以四診收集的客觀資料為依據,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與判斷,從而針對不同病情而制定出不同的治療原則,如治病求本、協調陰陽、扶正祛邪、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等”。中醫理論體系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這些心理學思想突出體現出了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活動是建立在臟腑功能基礎之上,而且人的心理活動又有個體差異性,必然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心理干預的方法,對治療大學生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具有指導意義[1]。
3 常用的中醫心理干預方法
(一)中醫情志療法。
中醫情志療法是指醫生運用語言和作為等方法,改變患者的行為、態度和認知想法等,進而糾正患者的病理狀態,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情志相勝療法、順情縱欲療法、宣泄療法等。
1.情志相勝法
所謂情志相勝法是指醫師依據五行生克制化規律,有意識的運用一種或多種情志刺激,去制約、調節控制情緒,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心理治療方法。
《古今醫案·七情》記載:丹溪治陳狀元弟,因憂患病咳吐血,面色黧黑,藥之十日不效。謂其兄陳狀元曰:“此病得之失志而傷腎,必用喜藥乃可愈。”,即求一足衣食地處之,于是大喜,即時色退,不藥而愈。在此案中,朱丹溪采用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以喜治悲,火克金而治愈。《丹溪翁傳》記載:一女子因思病不食,面北臥者且半載,因事大怒而病反漸愈。此為怒治思,則郁得解。
由此可見,五志之間的克制關系對治療情志病,具有治療效果[2]。何軍等[3]的研究表明,運用情志相勝法對患有抑郁癥的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效果顯著。
2.順情縱欲療法
順情縱欲療法是指順從患者的想法、認知,改善患者由于情志不遂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清代魏之琇在其《續名醫類案》中也有記載:“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慮投其所好以移之,則病自愈”。
此干預法要求醫生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患者也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促使疾病痊愈。但是順情縱欲是有條件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實現、是否適度適量,對那些胡思亂想、放縱無稽的欲望,應給與合理的勸說和引導。
(二)中醫認知療法
中醫心理治療并沒有“認知療法”這樣一個名詞。依照現代的認知療法進行定義,通過語言等方式來糾正患者的錯誤意識與行為,從而使患者克服情緒和行為上的不良表現。主要有勸說開導療法、行為開導療法等。譚曦等[4]的調查顯示,中醫認知療法對大學生抑郁癥進行干預,取得良好療效。
(三)中醫行為療法
中醫的行為療法是指通過運用中醫理論和行為學理論治療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疾病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中運用最廣泛的是習見習聞法和厭惡療法。
習見習聞法與現代行為療法中的系統脫敏法類似,有醫案記載:衛德新的妻子在旅社遇強盜而被驚倒,不省人事,醒來后變得驚恐不安、心神不寧。張子和用木棍敲擊不同的物件,讓他的妻子逐漸習慣,最后得以平復。
厭惡療法是指醫生利用某些方式,使患者產生厭惡感覺和躲避行為,進而矯正患者的抑郁病態行為的一種治療方法。
(四)暗示療法
暗示法是指醫生通過運用直接或間接的、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影響求治者的心理、行為,進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心理治療法。
參考文獻
[1] 汪衛東.中醫心理學發展的理論思考[J].世界中醫藥, 2013, 8 (4) :361-364.
[2] 佟欣, 趙法政, 付琳, 等.中醫治療大學生隱匿性抑郁癥辨證施治的探討[J].中醫藥學報, 2012 (2) :53-54.
[3] 何軍,賀君, 林涵.中醫情志疏導法對廣東省大學生抑郁狀態的影響[J].新中醫, 2014, 45 (2) :82-83.
[4] 譚曦, 張靖, 吳朝陽, 等.大學生抑郁傾向的特點及中醫心理干預[J].吉林中醫藥, 2010 (9) :
7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