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嘉 王力翔
摘 要: 在現階段的高職院校中,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相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擺脫經濟壓力,并引導他們認真學習、自立自強,順利完成學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學業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08-0256-02
引言: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與社會也在不斷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雖然社會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是社會給人們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人心里各自也都承受著不同的心理壓力。對于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一些經濟困難家庭已無力負擔學生的學費,他們的生活費有時也有可能短缺。這就使得這些學生很難平靜地在校園中學習、生活,他們背負了很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
1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貧困現狀調查
1.1 經濟上的貧困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來自偏遠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及地理位置限制,制約當地工、商、農業發展,也阻礙信息流通和外部的資源流入,導致當地發展經濟困難,家庭經濟水平低。即使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筆者所在學校的院系為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占比例也有6%左右。造成這部分家庭經濟負擔大、生活困頓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失親或父、母親殘疾無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有些是父或母因疾病失勞及后續治療;有些是自然災害、突發意外事件;還有些是家在山區純務農的。這些都是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陷入經濟困難的主要因素。
1.2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難度大
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不同地區、學校認定的條件基本是一樣的,但具體的條款會有所不同。筆者所在學校就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設置為一般貧困和特別貧困兩檔。一般貧困學生: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在扣除基本生活費用后,不足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和國家規定的應該由學生繳納的費用,可認定為一般貧困。特別貧困學生:學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學校所在地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認定為特別貧困。從政策層次來看,該指導意見較為明確,以此規定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開展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但事實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有些問題:一是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是變化的,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造成一定的難度;二是各個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是不同的,這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增加難度。
1.3 心理活動上的貧困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們骨子里深埋著自卑,一些人表示自己在與身邊非經濟困難的同學作比較時,會忽視掉自身的優勢,會不自信,有時甚至會否定自己。此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普遍具有孤僻卻自尊心強,不開朗陽光的性格特點。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表示在接受資助時,很在意其他同學是否會以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表示他們也渴望友誼,只是懼怕別人對自己的評論。由于缺少經濟能力,況且現在人際交往方式多樣而且成本高,阻礙了他們的社會交往。長期的心理壓抑、自卑狀態,嚴重影響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步入社會后,他們恐懼與別人交往,也會畏懼嘗試,使得自己所走的路越走越窄,最終演變成自己的生存危機。
2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措施
2.1 加強情感上的關愛與疏導
鑒于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敏感的個性,因而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特別要從情感上靠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真誠的把他們當成是自己的小孩或弟弟、妹妹一樣對待。不但在學習上幫助他們,還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與他們談心、談話,掌握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狀況,從而及時化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中的困惑,并取得他們的信任,增強他們的心理歸屬感。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往,多參與班級的集體活動,多參加系部、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2.2 優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首先,構建科學的認定模型,建立動態的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認定方法。如何精準的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前提。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方法,加強和規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流程,制定完善的學生經濟狀況認定規章制度,減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難度,以便更精準的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如家庭狀況的認定制度,父母雙方總收入和人均收入情況的認定等。其次,實施“差異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方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模式存在不同之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因很多,包含家庭經濟貧困、低保戶家庭以及因疾病或突發意外事件形成的貧困家庭等。這些學生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是要區別對待的,需要推進“差異性”資助,設計多元化的資助內容,根據不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資助與幫扶,將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到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求學路上,從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2.3 高職院校要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狀況精準施策
高職院校可成立一個認定工作領導小組,在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前,宣傳學生資助政策與工作動態,讓學生全面了解資助政策內容及意圖,讓同學們正視貧困,關心自己身邊經濟困難的同學。堅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人自愿申請認定的原則,對提出申請學生的在校期間日常生活消費行為與家庭經濟真實狀況,進行認定評議,以確認該生的家庭是否真的貧困,家庭經濟困難的程度以及主要原因,從而確定本年度不同檔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名單。同時也要關注未提出申請的學生,以防遺漏家庭經濟困難和處在其邊緣的學生。高職院校要對認定評議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檔立卡,采用動態化管理,針對不同原因對其精準施策。對于經學校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申請享受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臨時困難補助等各類資助,品學兼優的還可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獎勵。在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之外,學校還應重視心理疏導,輔導員、班主任及任課老師要多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交流、談心,關注他們的內心情感。
2.4 加強家校合作,共同培養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家庭教育是基礎,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長與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家校合作應確立育人為本的理念。如果條件允許,在每一年度學校可安排輔導員、班主任或任課老師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進行走訪,與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溝通,總體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成長經歷。同時,交流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對國家的資助政策及學校的落實情況與家長作出解釋。對于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及未來規劃,也可與家長進行詳細探討,把學校、系部的關懷和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的關愛送到學生家中,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5 以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為契機,全面認識自我,提升自信
自我認知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較常見的自我認知問題是過低的自我認知導致的自卑感、低成就感。針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卑心理,可以考慮利用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提升。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一次重要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客觀評價自己、提升自信的重要契機。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社會實踐,正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通過進行自我調控、自我激勵,發揮自己的優點與專業技能,努力改善現實自我,減小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使其逐漸接近理想自我,從而不斷提升自信。
結束語:綜上所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相比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差得多。高職院校除了要在經濟上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主要是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應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對于幫助他們未來的就業及職業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萬秀君.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253.
[2] 趙晴.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7,25(25):17-18.
[3] 丁曉東,陳蕃.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處理機制現狀、存在問題及改善措施[J].科技創業月刊,2017,30(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