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倫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知識的重要學科之一,對學生的智力發育和思維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解決問題是學生數學學習時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主動灌輸、學生的被動接受,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多年數學教育經驗,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現狀及措施
數學是學生基礎發展、知識獲取的主要學科之一,打牢學生數學基礎、培養學生應用技能、提升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一直是教師教學的發展重點。然而,在部分地區的教學環境中,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存在一定差異,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內在發展受到制約。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當前的教學現狀、提升的措施兩個方面對此進行策略分析。
一、當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組織缺乏主體體驗感
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通常采用主動說教、理論灌輸的形式進行講授,常常“一人主導整個課堂”,忽視學生臺下聽課的內在情緒,缺少對學生的主體關心和興趣培養。導致學生的學習活動總是存在“搞不懂”“沒明白”等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育發展。此外,這種說教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課堂參與感,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抵觸等心理活動,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
(二)學生思維整體呈現單一化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采取主動管教的方式,極力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和學習內容。同時,部分教師為保證課堂“良好”的授課情境,在學生還未對問題展開思考或解析完成時,主動的“幫”學生說出答案,使教學進程得“有效”的發展。這樣的“牽引式”教學,不但使學生的學習方向受到制約,影響其主觀意識的發揮,還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呈現單一化的現象,導致學生存在“一個問題一個思路”的情況,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良性發展。
(三)教學主體學習基礎差異化
在統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因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難免存在理解偏差、思路混亂的情況,導致學生存在學習基礎差異化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將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判斷、問題的分析能力不足等情況。如果教師不及時對其進行合理調整和及時引導,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心理行為,不利于學生的基礎成長和身體發育。
二、提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措施
(一)注重主體活動,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對于正處于兒童階段的小學生,教師可以運用學生喜愛的事物或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充分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加強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此外,教師在活動形式上也應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可以將生活案例或游戲環節導入其中,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解決心理,從而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例如,在“倍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組織學生進行“倍數競爭”小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其數學概念,并增強其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學習體驗得到雙重提升。
(二)拓展解析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學思維建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拓展教學思路,豐富學生的解析方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教師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理性的引導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應證,從而才能使學生找到最適合、最有效的解題方法。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中,關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自行聯想,如有的學生喜歡將長方形的周長以加法的形式進行計算,長+長+寬+寬。有的學生喜歡將正方形的周長以乘法進行計算,邊長×4。有的學生喜歡將長方形的周長以乘法和加法的形式計算,(長+寬)×2等。
(三)夯實主體基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也是學習活動的“主角”。教師在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應把握學生的個體基礎,及時做好引導工作,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在發展,并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上,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方針,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發展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如,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減法和加法中退位、進位的運算存在差異化理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個體出發,采取小組探究、合作討論的形式,這既能使學生個體之間的基礎得到鞏固,還使學生更易于接受他人的思維意見和理解方法,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的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合理細致的組織教學活動,科學有效的實施教學計劃,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課堂體驗,還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能力得到增強,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整體的全面發展。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中,需要廣大教師,立足教育本質,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形式,注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插上羽翼。
參考文獻:
[1]陳小燕.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及問題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7(4).
[2]黃秀娟.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及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