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松

【摘 ?要】目的:觀察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宮產麻醉的臨床效果及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于本院接受剖宮產分娩產婦共84例,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組樣本量均為42例。對照組接受羅哌卡因單一麻醉,研究組接受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復合麻醉。對比兩組麻醉阻滯效果、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研究者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最高平面到達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及術后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復合麻醉在剖宮產麻醉中的應用,可在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基礎上,提升手術麻醉安全性,促進產婦術后恢復,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剖宮產麻醉;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88-01
在剖宮產此類手術麻醉中,存在較多注意事項,如麻醉效果、麻醉后陣痛效果等,對于產婦術后康復均具有顯著影響,故應從上述問題出發開展研究,進一步提升剖宮產麻醉效果及安全性[1]。因此,為觀察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宮產麻醉的臨床效果及影響,特設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于本院接受剖宮產分娩產婦共84例設為研究對象,將產婦根據其麻醉方案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組樣本量均為42例。
對照組,年齡最大者37歲,年齡最小者20歲,年齡中位數28.54歲,孕周38~41周,平均(39.53±1.57)周,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者4例、妊娠期糖尿病者7例、難產者5例;研究組,年齡最大者38歲,年齡最小者20歲,年齡中位數29.0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8±1.39)周,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者4例、妊娠期糖尿病者7例、難產者5例。產婦臨床資料組間對比結果P<0.05,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可比。
納入標準:兩組產婦均符合剖宮高產臨床開展指征,且均在詳解研究麻醉方案后,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排除研究麻醉藥物過敏反應者。
1.2方法
兩組術中均接受硬膜外麻醉,術前準備措施相同,如鋪巾、消毒、建立靜脈通道、生命體征監護設備連接等。
指導產婦取側臥位接受麻醉,選取其L2、L3腰椎階段間隙為進針點,先予以局部浸潤麻醉,其后于穿詞點穿刺進針,穿刺成功后,回抽注射液確認無腦脊液回流后,置硬膜外導管,導管置入成功固定后,調整產婦體位為平臥位。先經導管注射羅哌卡因(0.1%)3~4ml,留觀5min,確認無全脊麻征后實施麻醉[2]。
對照組接受羅哌卡因單一麻醉,經硬膜外導管注射羅哌卡因(0.1%)16ml;研究組接受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復合麻醉,羅哌卡因用量同上,舒芬太尼用量為 5μg。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麻醉阻滯效果、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結果所得數據資料組間差異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結果P<0.05,差異顯著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麻醉阻滯效果對比
研究者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最高平面到達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及術后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不良反應率對比
兩組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總發生率2(4.76),研究組總發生率3(7.14),t值0.2127,p值為0.6447.
3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研究者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最高平面到達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及術后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分析原因: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的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均為臨床常用手術麻醉藥物,而在硬膜外阻滯麻醉中的應用均可通過硬膜外導管對患者腰椎內中樞神經直接用藥,從而起到對中樞神經傳導作用的有效阻滯,而二者的聯合應用,則可在羅哌卡因中樞神經傳導阻滯基礎上,由舒芬太尼強化術中鎮痛作用,進而避免產婦術中麻醉、鎮痛效果減退,引發生理應激反應,影響手術實施安全性[3]。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復合麻醉在剖宮產麻醉中的應用,可在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基礎上,提升手術麻醉安全性,促進產婦術后恢復,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闖.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在剖宮產麻醉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 (36):49-50.
[2] 馬鑫笛,徐晶.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應用于剖宮產麻醉的效果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10):2050-2052.
[3] 韓玉明.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宮產麻醉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