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惠婷 李鋪 葉建軍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IS)患者梗死病灶與遠期卒中后抑郁的聯系性。方法:選取2018至2020年來我院就診的60例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17項漢密爾頓抑郁量 表(HAMD)進行分組,其中有26例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患有抑郁,其他34例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無抑郁,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在頂葉、基底核、島葉、枕葉方面,抑郁組與非抑郁組比例對比,差異無明顯,P>0.05;在顳葉、額葉方面,抑郁組比例顯著高于非抑郁組,差異顯著,P<0.05;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遠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額葉、顳葉等梗死病灶。結論:對于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影像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額葉、顳葉等梗死病灶,額葉為梗死病灶主要位置,較多的病灶數,會使患者表現出遠期抑郁。
【關鍵詞】缺血性卒中;抑郁;梗死病灶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50-02
卒中后抑郁是指卒中患者除自身病癥外表現出的一系列情感障礙,主要特征為悲觀失望、缺失興趣、低落情緒等,抑郁是缺血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會嚴重影響到卒中患者病程及預后。本次研究對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與遠期卒中后抑郁的聯系性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至2020年來我院就診的60例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區間61-87歲,均值(74.28±2.46)歲。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對本次試驗均知情,并與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所有患者經頭顱MRI 檢查證實,同時彌散加權成像(DWI)提示存在新發責任梗死病灶。(3)所有患者年齡均在60歲以上。排除標準:(1)存在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2)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抑郁癥既往史患者。(3)既往有卒中史、顱外傷、腦腫瘤病變患者。
1.2實驗方法
記錄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并明確其缺血性卒中發病原因,包括小動脈閉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及大動脈粥樣硬化型,不明原因型及其他明確原因。所有患者的頭顱 MRI檢查均在發病7天內進行,分別進行橫斷面T1WI、T2WI、矢狀面T1WI、T2WI和 DWI 掃描,與患者臨床癥狀相結合,并通過DWI結果對新發梗死病灶進行判定。
1.3 觀察指標
經影像學檢查,觀察并記錄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頂葉、基底核、島葉、枕葉、顳葉、額葉梗死病灶部位[1]。
隨訪及遠期卒中后抑郁評價:患者至少進行1-2年隨訪,本隨訪13個月左右,以門診復查與家庭訪視結合進行面對面隨訪,采用精神障礙手冊聯合抑郁量表評價兩組患者遠期卒中后抑郁情況,輕度抑郁為7-14分,中度抑郁為18-24分,重度抑郁>24分。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9.0軟件整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梗死病灶部位
經研究,在頂葉、基底核、島葉、枕葉方面,抑郁組與非抑郁組比例對比,差異無明顯,P>0.05;在顳葉、額葉方面,抑郁組比例顯著高于非抑郁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1
2.2老年患者遠期卒中后抑郁的非條件多元 Logistic回歸分析
經研究,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遠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額葉、顳葉等梗死病灶,具體數據見下表2
3 討論
卒中后幸存患者中普遍存在抑郁情況,會持續較長時間,逐漸增加病死率,與此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預后效果[2]。目前,尚未統一抑郁發生機制,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抑郁是一種情感障礙,主要由心理、生理、社會等因素所導致。很多研究在臨床上集中于抑郁的內源性機制,因抑郁患者降低外周血、腦脊液中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水平,推測其原因是梗死部位會累及到多巴胺系統、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相關傳導路[3]。相關研究表明,抑郁是顱內梗死部位關聯到某些遞質,如發生腦干梗死,會破壞梗死病灶,導致顯著降低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生物胺類遞質。與此同時,也會隨之降低遞質的生物活性,促使患者出現抑郁癥狀。現階段,開始廣泛關注梗死病灶部位中影響抑郁的相關因素[4]。本次試驗主要對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與遠期卒中后抑郁的聯系性展開研究,結果表明,抑郁組頂葉比例為23.07%、基底核比例15.38%、島葉比例為16.67%、枕葉比例為11.53%,與非抑郁組比例對比,差異無明顯,P>0.05;顳葉比例為30.76%、額葉比例為68.46%,比例顯著高于非抑郁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抑郁中梗死病灶有更高的概率位于額葉、顳葉,病灶靠近額葉,很可能發生抑郁情緒,且增加抑郁程度,這種相關性還會依賴時間。本研究是評估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1-2年后的抑郁情況,該階段已經固定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結果顯示,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遠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額葉、顳葉等梗死病灶[5]。底核區病變位并不屬于遠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不符合某些試驗結論,經推測,基底核區直接關聯遠期抑郁的結論,并不能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這一影響因素排除,隨著延長患者發病時間,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會逐漸下降,基底核區梗死也會隨之降低對遠期抑郁的影響,該研究結果也表明,腦內情感調節通路的主要特征為多元性、復雜性,會導致在不同發病時期處于不同部位梗死病灶會產生不同的作用[6]。
綜上可知,對于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影像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額葉、顳葉等梗死病灶,額葉為梗死病灶主要位置,較多的病灶數,會使患者表現出遠期抑郁。
參考文獻
褚桂芬, 張弘, 肖燕章. 老年首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遠期卒中后抑郁與梗死病灶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9, 42(1):50-53.
余寒, 周勇, 蔣碩, 等.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聯合SSRIs類藥物對老年腦卒中后焦慮患者焦慮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8, 21(3):182-184.
江志濱, 盧峰, 李波, 等. 阿加曲班配合高壓氧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數、神經認知功能評分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醫學研究雜志, 2016, 45(7):138-141.
鄭永麗, 費鵬鴿, 李麗平, 等. SSRIs類抗抑郁劑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療效的meta分析[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6, 22(2):12-16.
程哲, 郭世龍, 孟焱, 等. 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淀粉樣蛋白A水平檢測及其意義研究[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8, 17(11):1143-1146.
王東, 張臨洪, 汪琴,等. 首發急性輕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生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7, 16(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