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紅芳

【摘 要】目的:探究對兒科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時采用護理干預方法后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兒科門診收治的輸液治療患兒共3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統計學的方法把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實驗組,對于對照組的患兒,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其進行靜脈輸液護理,而對于實驗組患兒,則采用細節護理為主的護理干預方法對其輸液過程進行護理。將兩組患兒留置靜脈針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靜脈針的脫出以及輸液外滲情況等數據進行統計,并采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采用了護理干預模式的實驗組患兒留置靜脈針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同時留置靜脈針脫出以及輸液外滲等負面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更低,同時,對照組患兒和治療組患兒的留置靜脈針穿刺成功率以及留置靜脈針脫出以及輸液外滲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兒科患者靜脈輸液過程中進行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升留置靜脈針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時有效降低留置靜脈針穿刺造成的輸液外滲以及留置針脫出等不良事件發生率,因此在臨床具有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護理干預;兒科患者;靜脈輸液;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25-01
在對兒科患者進行治療時,靜脈輸液是常用的營養供給以及藥物注入方法,與普通患者相比,兒科患者的血管普遍更加細小且比較隱匿,同時患兒由于對輸液針比較恐懼,抵觸,因此進行留置針穿刺的難度更大,風險也更高,出現穿刺失敗、留置針脫出以及液體外滲等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更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在對兒科患者進行靜脈輸液留置針穿刺時,采用了注重細節護理的護理干預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作為本市最大的綜合性醫院,每年收治的兒科患者數量較多,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并提升患兒治療的有效率,也開始將護理干預這種新型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科患者的靜脈輸液過程中,并開展了相應的研究。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兒科門診收治的輸液治療患兒共3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學的隨機分組方法對其進行分組,把這些研究對象分為各有150人的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71例,患兒的年齡范圍為3月~7歲,平均年齡為3.31±0.96歲,患兒的疾病類型包括腹瀉、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川崎病;實驗組患兒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患兒的年齡范圍為3月~6歲,平均年齡為3.49±0.87歲,患兒的疾病類型也為腹瀉、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川崎病。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患兒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之間存在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因此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患兒,在對其進行靜脈輸液操作時采用常規的兒科護理方法對其進行護理。具體來說,護理內容包括在穿刺之前對穿刺針進行檢查并進行穿刺針消毒,在穿刺時選擇針尖朝上20~30°的角度進行穿刺,針管見回血后輕微改變進針的角度,將針頭再往進送2cm左右,撤出針芯后連接輸液管并進行固定。
對于實驗組患兒,在對其進行靜脈輸液操作時在常規護理辦法的基礎上聯合采用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記錄好靜脈輸液留置針的穿刺時間,并在完成針頭的固定后再應用彈力繃帶在外部環繞,進一步固定留置針。在完成穿刺后于患者的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小兒的心理特點并采用針對性地方法進行護理。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選擇靜脈輸液留置針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因穿刺不好造成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1.0對研究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同時運用卡方檢驗、t檢驗以及回歸分析進行統計學意義的處理。當上述選擇的觀察指標在對照組患者以及觀察組患者之間的差異計算P<0.05時,則認為該項觀察指標的差異具有統計學層面的意義。
2 結果
2.1一次穿刺成功率
2.2穿刺不良事件發生率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發現,采用了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更好,而穿刺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同時,兩組患者在以上數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穿刺時,護士首先要具備過硬的穿刺技術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兒童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因此在穿刺時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從而導致患兒出現大聲哭鬧的情況,這對于進行靜脈輸液留置針穿刺的護士無疑是一種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護士需要提升自身的穿刺技術,并鍛煉出良好的心理素質,確保穿刺時手法熟練、穩定,注重和患者家屬的良好溝通,避免產生護患糾紛。
其次,在進行穿刺時,護士需要選擇正確的靜脈血管。對于2歲以下的患兒,在進行穿刺時最好選擇頭皮靜脈進行穿刺,因為2歲以下患兒的前臂靜脈較為狹窄,倘若選擇這一部位進行穿刺,穿刺難度較大,穿刺失敗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對于年齡超過2歲的患兒,在進行穿刺時通常選擇四肢靜脈進行穿刺,在確定穿刺血管時,需要盡量避開神經、損傷、感染的區域,同時還要對穿刺血管進行評估,確定待穿刺血管的彈性、血運良好。
另外,在對兒科患者進行穿刺前,需要做好和患者家屬的溝通,安撫患者的情緒,盡可能提升穿刺過程中兒童的配合程度,避免出現大喊大叫以及哭鬧不配合的情況。
參考文獻
安慰,裴俊麗,王彩星,李穎,段秀卿.集束化護理干預在兒科患者植入式中心靜脈輸液港并發癥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A5):22-23.
馬玉萍.綜合護理干預在兒科患者植入式靜脈輸液港(WAP)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2(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