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倩倩 葉婧
摘 要:認知是指人類通過心理活動對于某件事物產生記憶和感覺,并將其運用到語言學習的一個過程。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中的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經常被用于文章創作當中,這樣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內涵,同時也可以使文章的語篇更加連貫。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掌握隱喻和語篇連貫的技巧,對于提升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質量和效率能夠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本文主要基于認知語言學角度,對隱喻與語篇連貫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帶來幫助。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語篇連貫
“認知語言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971年,其是在認知科學理論背景下建立起來的。語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活動,同時也是人類對于客觀世界認知的結果,人類通常會利用語言來表現對認知處理的過程。可見,語言是人類整體認知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表達能力主要取決于認知和經驗,強調包括隱喻在內的任何語言現象都能夠從人類心理和認知的角度得到解釋。由此可見,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語言學習中的隱喻和語篇連貫進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隱喻的概述
(一)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觀
Lakoff等人在語言研究中,便突出了傳統隱喻的修辭觀,并提出了“隱喻的認知觀”。同時他們還提出,隱喻主要就是代表著語言常態,在我們日常用語中非常常見,并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手段[1]。同時,隱喻也不是隨意和單個制作出來的,其有著很強的系統性;隱喻概念性不只是語言學范圍中的課題,更是人們日常交流溝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維方式。可以說,隱喻一直以來都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給人們認知互動關系、語言識解等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隱喻”一詞最早來源于希臘語,出現在1533年,代表意識的轉換,也可以說其是一種修辭方法。從整體情況來看,隱喻的發展具體可以分成實踐與理論探索這兩種。就前者來說,開始于1999年,主要研究代表人物為Cameron;后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概念隱喻本質的討論及其對隱喻能力與思維的影響。除此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隱喻其實就從本質上進行對另外一件事的理解,具體涉及到目標域和源域這兩個方面。
(二)隱喻的類型
隱喻的類型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三種。一是結構隱喻。結構隱喻主要就是說從一個概念著手,在描述過程中帶上另外一個概念,使得兩個概念形成有規律的對應關系,從而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意義和內容。以“Life is a journey”為例,人生和旅行這兩個概念之間便存在相對應的關系,兩者都是一個過程,并且在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感受,不過兩者最終都會結束。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出,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明顯。二是方位隱喻。該種形式主要就是根據位置發展規律、方向等建立的一種隱喻修辭手法,其涉及的概念是平行關系,在一句話中合理應用這一隱喻形式,能夠使整句話變得更加的通暢。如“My spirits sank.Im in high spirits”等。三是本體隱喻。其主要就是說人們根據自身常識與經驗,對社會中某一事件或者現象形成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會跟隨外界因素而出現變化,有著很強的主觀性特點。
二、語篇連貫的概述
(一)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語篇連貫
語篇語言學主要誕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并且自其誕生以來就越來越受到語言學家們的重視。從整體情況來看,語言學研究者大都側重于從句法、語音等方面對語篇進行研究。其實,如果僅從字面上來看,很難有效看出語篇的連貫性,它們在意義上的銜接更加明顯。語篇中所存在的關系、概念等必須有關聯,只有這樣讀者才能進行合理的推測[2]。
Haliday覺得,語篇連貫的實現需要滿足語域一致、上下銜接這兩個條件。如果將連貫比作大廈,那銜接便是大廈基石。上下銜接越多,大廈自然愈堅固,讀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語篇意圖。必須得注意的一點是,連貫不只是語篇特征之一,同時還是作者與讀者情感交流的一種結果。
(二)影響語篇連貫的因素
語篇連貫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讀者對語篇的理解,這一方面具體可以從認知角度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理解語篇,讀者需要結合語篇內容,合理地進行認知層面加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用到讀者的經驗和知識等。待讀者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后,才能有效構建起語篇的前后聯系。這一過程可以歸納為先理解語篇各個部分,之后應用自身現有知識激活理解語篇內容所需知識,并產生心理層面上的認知,最后實現語篇意義與內涵的掌握與理解。在此之中,人們的語篇認知模式、語篇宏觀結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語篇連貫性。
Lakoff提出,認知模式其實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互動形成的一種認知方式。就心理學角度上來說,語篇連貫與語言應用必須包含人類對語言知識的應用與學習。語篇作者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語篇意義,會盡可能應用合適的語言知識,以便滿足大部分讀者的理解習慣。而對于讀者來說,認知經驗促進了其認知模式的形成,因此可以說,語篇的理解與連貫是由語篇作者與讀者認知模式共同決定的。
三、隱喻的語篇連貫構建策略
(一)單個隱喻的語篇連貫構建
在語篇當中,隱喻具有系列表達的功能,正是由于這一特征,隱喻不僅能夠實現自己內在概念上的連貫性,同時也可以確保語篇內部的連貫性。在語篇中構建單個隱喻,可以通過它的派生義表達。例如,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有很多抽象名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在理解這類名詞的時候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為了便于人們對這類名詞進行理解,我們就可以通過隱喻的手段來實現[3]。例如,“competition(競爭)”這一名詞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聽見,但competition卻是無形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對這一名詞進行理解,就可以通過隱喻的方式來實現。比如人們就會在語篇中將競爭隱喻成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可以引領人們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引領人往壞的方向發展。健康的競爭能夠促使人們不斷進取,而不健康的競爭則會傷人傷己。通過這種隱喻的方式,既可以使文章的觀點明確,便于人們理解,同時也可以使文章的語篇更加連貫。
(二)兩個隱喻的語篇連貫構建
在語篇當中,單一隱喻的語篇連貫性是非常普遍的,兩個隱喻語篇的構建卻不常見。兩個概念隱喻是指在語篇中從不同方面對相同的概念進行描述,最終形成一個連貫的系統。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一致性的共同含義。例如“life and career is a match & life and career is a cooperation (生活和事業相互匹配,生活和事業相互合作)”,在這句話中就包含了兩個隱喻,在“生活和職業相互匹配”的隱喻中,強調了生活與職業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而在“生活和職業相互合作”的隱喻中,強調了生活與職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在這個隱喻中實現了話語的系統性表達,這樣可以使文章的語篇更具連貫性。
綜上所述,認知語言學為我們研究隱喻和語篇連貫提供了理論依據。隱喻實際上屬于一種認知方式,其存在于大多數語篇中,同時也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在認知領域中,人們可以通過發現和創造事物之間相似性,繼而將一個概念轉化為另一個我們所熟悉的概念。我們同樣也可以將這一認知方法運用到對語篇的理解上,利用隱喻的方式將不熟悉的事物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借助語篇內外不同的語言或其他非語言項目建立某種聯系,進而實現語篇的連貫,提升語言學習的效率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姜楠楠.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與語篇連貫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19,39(04):121-123.
[2]譚珠珠.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與語篇連貫[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