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宇
摘 要:為了使我國國防建設后繼有人,擁有源源不斷的思想純正、素質過硬的后備力量,國防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國防教育、夯實全民國防教育基礎,是落實國防法的重要舉措。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樹立居安思危、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樹立捍衛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的基本思想,就會不斷增強他們的國防意識,激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磅礴力量。因此,當下對中學“國防生”的培養更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學“國防生”;國防教育;培養策略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以中學國防班為背景的教育管理策略應用研究,課題編號:SL19YB08。
2012年9月,廣東省軍區依托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開辦全國首家高中“國防班”。學校秉承“軍地聯合共建,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國防后備人才”的辦學思想,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努力探索國防后備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學校精心規劃“國防生”三年培養方案,在加強“國防生”文化課學習的同時,采取多種教育形式,讓“國防生”努力學好國防知識,增強國防觀念與意識,磨煉堅定的意志,樹立保家衛國的堅定思想,使他們成為政治思想堅定、身體素質過硬、知識技能全面的國防后備力量,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儲備更多的優秀人才,也為我國中學國防教育開創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好的培養策略提供優秀范例,在國防教育有力推動素質教育方面起到模范引領作用,促進中學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
一、構建思想政治平臺,培養中學“國防生”純粹的愛國主義精神
自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國防班”成立以來,學校始終把“國防生”的思想政治建設作為奠基工程、鑄魂工程、播火工程緊抓不放。學校開設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宗旨的“講武堂”,先后邀請海軍陳映橋教授、《解放軍報》卜金寶大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將軍、越戰親歷者胡訓軍大校、紅軍烈士之后梁寧寧等軍地專家學者為“國防班”學生開辦講座,他們精彩生動的宣講使“國防生”仿佛身臨其境,對先輩的敬仰、對祖國的熱愛油然而生。“講武堂”加強了“國防生”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意識,使其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植根于心;自覺增強了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提升了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政治覺悟;培養了迎難而上、敢于爭先的作風,在平時的學習、勞動、訓練和各項活動中,他們能夠發揚頑強拼搏、勇站排頭的精神;樹立了嚴格自律的形象,能夠做到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自覺用紀律約束言行,自覺遵守法律、校規,養成了堅決執行命令、令行禁止的良好習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二、開展紅色研學,創辦少年軍校,增強國防教育效果
以軍事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接受國防教育。要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加軍事夏令營、軍訓、到軍營中體驗生活、做軍事游戲、進行軍事項目比賽,有條件的單位可以創辦少年軍校、預備役軍人職業學校,使學生親身體會生活,接受軍事知識,從而增強國防教育效果。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國防班”自成立以來,一直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紅色之旅”,重走軍旗飄揚之路。“國防生”到過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革命老區研學,重走長征路,途經赤水河、習水縣、婁山關、遵義、天龍屯古堡等紅軍當年走過的地方,體驗紅軍革命的艱辛。通過“紅色之旅”,讓學生牢記紅色政權如何產生并發展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從而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綻放新時代光芒。
2015年2月,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廣東省青少年軍校廣州大學城基地,少年軍校的成立使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又多了一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少年軍校成為“國防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和磨煉意志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的新陣地。廣州大學附屬中學不斷探索少年軍校的建設之路,通過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來增強軍校的國防教育效果。少年軍校開展了優秀軍人事跡宣講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為“國防生”加氧助燃。少年軍校結合校外教育活動,重點加強人民解放軍的條令教育、艱苦奮斗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穿插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對“國防生”及其他中學生給予思想上的積極引導,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達到增強集體榮譽感、凈化思想的教育目的。
青少年的素質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現在的青少年多數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不懂感恩、不尊重長輩、自控能力差、懶惰等現象。實踐證明,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開展的少年軍校活動,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通過與軍人的接觸和軍營環境的熏陶,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范,磨礪了不怕困難、勇于吃苦、頑強拼搏、奮發進取的精神。
三、豐富國防教育實踐載體,滲透國防意識,凝聚愛國情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非常重視以國防實踐載體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的“國防生”除了入學時和非國防生一同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軍訓,還在每周固定時間進行日常軍事訓練,每周一、三和周日在校園指定地點進行集訓。為了加強“國防班”學生的軍政訓練工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國防和軍隊優秀后備人才,廣州大學附屬中學依據教育部、和軍區有關規定,制定了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國防班”軍政訓練實施辦法,科學實訓,嚴格管理,不斷提高“國防班”學生素養。除學校的常規軍事訓練外,廣州大學附屬中學依托校外資源,與幾所知名軍事院校共建優質生源基地,充分利用當地駐軍優勢,與一些單位簽署共建協議,邀請軍隊有關領導指導國防班訓練,建立學員暑期封閉訓練基地。每年暑假,學校組織高一升高二“國防生”赴解放軍特戰學院、海軍陸戰學院、武警邊防高等專科學校等部隊訓練基地進行為期十天的封閉式訓練,和部隊官兵同訓練、同生活、同學習、同娛樂,親身感受軍營生活。通過這些豐富的國防教育實踐載體,不但鍛煉了“國防生”意志,強健了體魄,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激發了愛國熱情,增強了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
四、參訪國防教育基地,激發攜筆從戎熱情
利用和軍事院校共建的優勢,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經常組織“國防生”深入國防教育基地,親身感受我國國防建設的強大。“國防生”先后參觀了珠海航展、惠州某空軍基地、南海艦隊嵩山艦,參加了全國海軍夏令營。國防教育基地的豐富內容及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國防班”的學生,使他們通過直觀立體的實物及真實歷史的回放接受國防教育,讓他們深深懂得:國防同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國防連著千家萬戶。每個公民必須把接受國防教育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自覺地按照國家的要求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進而樹立攜筆從戎、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五、組織重大紀念日等教育活動
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祝、紀念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等時間節點,精心組織各種紀念活動,唱響主旋律。尤其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特殊節點,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組織公祭、瞻仰紀念碑等活動,引導“國防班”學生牢記歷史、緬懷先烈、面向未來,激發學生保家衛國、攜筆從戎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強軍興國的遠大志向。
六、開展具有“國防班”特色的教育活動, 創建具有軍事氣息的校園文化
只有不斷創新國防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加多元化才能取得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愛國主義和國防觀念方面的教育素材之外,更要重視把國防教育寓于課外活動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國防教育的機會,讓國防教育在校園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時可聞,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觸無處不在的國防知識,達到循序漸進的耳濡目染,實現國防教育的有效滲透。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在課堂外開展一系列具有“國防班”特色的國防教育活動,如《國旗法》宣講、國防教育主題隊會、國防科普知識競賽、“和平宣言”宣讀、參觀國防教育展覽等活動。此外,還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國首屆軍事訓練營及廣州市國防知識與技能競賽,均取得團體總分第一的傲人成績。學校重視文化引領,積極營造具有濃郁國防特色的文化氛圍,先后組建了后備軍官合唱團、國旗護衛隊、拳術隊、舞蹈隊、無線電測向隊、軍迷社、攀巖隊等社團;舉辦了一系列主題文化晚會,如軍營情景劇展演、軍歌嘹亮歌詠比賽、革命詩詞朗誦大賽、軍營舞蹈大賽等;建設了“軍魂墻”,開辟了“國防林”“國防園”,先后邀請多位將軍到校指導并參與植樹活動,學生沉浸于國防教育環境,切身感受國防教育之美;利用國防教育陳列室、國防教育宣傳欄、板報開展主題宣傳,營造了濃厚的國防教育文化氣氛。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國防班”特色活動,“國防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國防知識和必要的軍事理論,“投身國防、保衛國家”的觀念進一步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校園軍事文化建設讓國防教育走出課堂,在更大的社會空間得到拓展和加強,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了素質教育的最終要求和目的。
目前,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國防班”已有五屆畢業生,高考重本率高達100%,累計共90余人考入國防科大、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各級各類軍校、武警院校,每年考入人數占全省同類院校招生數的1/10,為國防建設培養了一批合格的預備役人才,在中學“國防生”培養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一些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充分體現了理念創新、載體多元、手段豐富,增強了國防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參考文獻
[1]管恩江.初中國防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
[2]劉瑩.淺析中學生的國防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