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
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點比較艱澀難懂,大部分學生無法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導致無法有效提升學習效率。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需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提問,通過提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不依賴他人的情況下,能夠獨立對知識點進行學習和理解,并且初步掌握知識點相關內容,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對接下來的學習制訂一定的計劃。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來的綜合性能力,首先需要學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能夠對學習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并且有效地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準確了解自身的學習成果,有效地進行自我評價。自主學習不同于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它是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點,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培養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教師不僅僅需要理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也要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其自身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性。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予學生發揮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學習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學會自立。同時,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再逃避,憑借自身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擁有迎難而上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在學習困境中形成堅定的意志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學情境創建不合理
教學中部分教師無法創建適合的情境,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導致學生無法提升數學學習綜合能力。合理情境的創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創設的情境無法貼近實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具有非常好的想象力,才能夠將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材知識點相結合,這樣會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教材內容,并且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教學,課堂上以教師意志為主導進行教學活動,習慣一遍又一遍地強調重點難點,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啟發。這樣會導致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且針對教師講解的知識點無法有效理解和消化,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及時進行思考。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策略
(一)創建學習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創建良好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逐漸擁有正確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能夠在課上認真聽講,并且主動針對知識點進行思考,不再盲目地學習,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1]。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預習中發現的難點進行重點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使用正確的方法,能夠從心理上理解預習為數學學習帶來的好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對數學知識點進行提前預習,能夠讓學生在進行課上學習時,對知識點更加輕松自如地理解和掌握,對重要知識點進行透徹的學習,并且不斷加深對知識點掌握的熟練程度,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傳授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習習慣進行有效的指導,并且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掌握學習技巧,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展開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活躍課堂學習氣氛。由于小學生個性比較活潑,在教學活動中動手能力比較強,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圖形”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先讓學生找出身邊關于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物體,引導學生對這些圖形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將學生帶入教學活動中后,再開始講解圖形的性質、特點等,為下一步講解圖形的面積、周長和體積等內容提供教學基礎[2]。教師通過這種方式,由淺入深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層層遞進地了解圖形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順序,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知識點學習要領。通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與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能夠進行不斷的交流,保證學生高效地開展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創建合適的情境,形成自主學習氛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一定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符合實際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重量知識“克與千克”的時候,教師可以創建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對知識點進行研究和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一個蘋果和一個香蕉哪個重一些?”提問之后,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中掌握的常識思考,并進行回答。然后教師拿出大小相同的鐵塊和木塊,讓學生進行重量的猜測,這時學生就會思考重量是如何表達的,從而引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教師開始講解相關知識點,讓學生通過之前的實例與教材知識點對比而展開思考。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講解克與千克的重要概念,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傳授換算方法。讓學生在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時,能在教師創建的情境中加快對知識點的理解,并想要對知識點進行探究,有效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提供幫助。
(四)分組合作學習,強化自主學習水平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能力差異較小的小組,然后教師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給小組分配相關的學習任務,讓小組在學習時互相配合,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2]。由于小學生自律意識不強,教師在分組結束后,要進行一定的指導和監督,使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四、結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構建屬于自己的數學學習體系。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創建適合的學習情境,利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努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覃玲珍.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中外交流,2019,26(25):162-163.
[2]熊座成.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中外交流,2019,26(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