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雯
摘 要:隨著我國鋼琴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對素質教育重視程度的逐步提高,鋼琴教育承擔起了音樂教育的重要角色。不僅各大綜合類大學、師范類高校相繼開設音樂系和音樂學院,一些非文科類大學也設立了藝術院系,這充分說明了現代社會對音樂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隨著這種不斷地擴招,招生量逐年地上升,教育資源的匱乏態勢也明顯顯現,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高校教學;教學模式;舞臺實踐
一、高師鋼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擴招后教學模式的轉變
擴招后,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被打破,有部分高師院校將鋼琴小課改為集體課,有的采用鋼琴小組集體課,三到四人一組,每節課45分鐘,每個學生分別指導10至15分鐘。由于授課時間縮短,教師無法對比較艱深的作品進行教學,所學作品只能停留在一些較簡單的練習曲、小型奏鳴曲、浪漫派樂曲,或者是部分的“740”、《莫什科夫斯基練習曲》和貝多芬早期奏鳴曲,很難再拓展到其他更多的曲目。另有一些采用更大規模的集體課形式,其人數為三十人左右,一般為電鋼琴授課,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學生所學曲目基本上是“一刀切”式的,教師無法按照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布置曲目。而鋼琴教學是極具個體化和獨特化的教學方式,由于每一名學生的鋼琴基礎不同,他們所需要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也應該是量體裁衣且有針對性的,因此傳統的一對一式的授課一直保留著其獨特的魅力和效能。
(二)統一性考量標準的闕如
由于各大高校鋼琴教育專業學生的入學標準和畢業考核檢測千差萬別,加之表演藝術本身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因此形成了全國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鋼琴水平的參差不齊。例如,有些所謂的鋼琴主項學生在畢業時不能完整的演奏巴赫平均律,技術水平仍停留在“299”,不能勝任貝多芬等古典大師的奏鳴曲演奏,且對浪漫派以后的作曲家基本一無所知。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優秀的學生可與專業音樂學院的鋼琴學生一爭高下,不但熟悉印象派的作品,而且對近現代、現代和當代作品也不斷作出嘗試。他們在本科畢業后繼續在歐美音樂學府進行研究生甚至更高水平的深造。此外,非但院校間的學生鋼琴演奏水準差異較大,而且同一院系間的學生的鋼琴水平及音樂素質也存在較大懸殊。
(三)硬件設施的匱乏
在歐美國家,音樂教育專業被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教師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音樂教育系的硬件設施往往等同于甚或高于專業鋼琴院系水平。當前,隨著中國鋼琴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專業院校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等,其師資辦學條件都不亞于歐美名校,而綜合大學和高等師范大學音樂教育院系的教學條件和硬件設施都遠不及前者,主要表現為琴房數量少、鋼琴質量差、音像資料匱乏以及音樂廳設計不合理等幾個方面。琴房數量少、就無法保證學生的練琴時間,有的院系采取“打游擊”的方式,也就是先占先得;有的則規定學生每天練琴不得超過兩到三個小時。其導致的結果是:有限的練琴時間必然阻礙部分學生專業水準的提高;鋼琴質量差,無法訓練學生們敏銳的聽覺、指觸和踏板等細膩的技術;音像資料的匱乏直接影響學生鑒賞力的提高和音樂綜合知識的擴充;而設計不合理的音樂廳使學生們不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鋼琴水平,使觀眾無法欣賞到好的音響效果。
二、基于高師鋼琴教學現狀的幾點建議
雖然高師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就業范圍不完全屬于專業演奏領域,他們卻承擔著比專業演奏者更重大的任務。他們肩負著基礎鋼琴教育的工作,無論是在中小學和學前音樂教育中,還是在各大教育機構及社會文化單位中,還是在各大教育機構及社會文化單位中,甚至在民營的音樂培訓機構,他們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廣博的音樂素養都將或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藝術環境的發展。如今,我國日漸壯大的琴童隊伍,正需要一大批優秀的鋼琴音樂人才的引領,而學習音樂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經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力軍。所以,只有不斷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和綜合文化學養,才能使祖國的藝術之苗長成參天大樹。在這里,筆者將根據自己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建議,力求達到具有切實操作的可行性和著眼未來的時效性。包括:一、一對一授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二、縱向和橫向地擴充曲目量;三、走出去,請進來;四、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比賽和舞臺實踐。
參加比賽能使學生橫向地了解國內外同年齡、同專業的鋼琴水準,對于他們有機地整合作品、提高專業水平、培養拼搏精神以及調節心理素質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所以,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經常參加各種鋼琴比賽。而當前在國內,這類鋼琴比賽還遠遠不能滿足高師學生們的需求,如:“全國珠江杯”五項全能大賽、“中國音樂小金鐘獎”和“2014海倫鋼琴.歐盟國立音樂學院青少年大賽”等。而這其中,“中國音樂小金鐘獎”每兩屆才為師范類組別設立獎項;“海倫獎”則沒有專門設立師范類組別,而是把專業音樂院校和高師類學校的學生合為一組,這種平臺少,不太規范的比賽機制顯然影像了高師學生的參與率和獲獎率。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可將以上幾點融會貫通的運用在教學和實踐中,使教學的每一點環環相扣。一對一的授課是基礎,這種形式使量體裁衣的教學成為可能。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和需要,縱向和橫向的擴展學生曲目量和音樂知識儲備,這便為“走出去,請進來”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他們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能力后,就可以提供他們舞臺實踐的機會和平臺,使他們感受舞臺藝術的真正魅力,提高他們的藝術使命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找到人生的意義。只有這樣,師范院校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音樂教育棟梁,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就是教學質量的轉變。因此,這就要求鋼琴教師不是僅以培養一兩個優秀鋼琴演奏人才或者教育人才為目的,而是要將整個鋼琴教學的層次躍升到一個全新的臺階,以適應社會需要,為培養更多更好的音樂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玎苑.高師鋼琴教學現狀的反思與建議[J].鋼琴藝術, 2015,(09).
[2] 蒲熠.青年鋼琴教師如何進行鋼琴教學[J].藝術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