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青春期是青少年身體發展的加速時期,也是心理急劇變化的關鍵期,個體在這一發展階段能否處理好種種心理危機,對心理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力求探究假想觀眾與社交焦慮對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對三者關系進行分析討論,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舉辦提供經驗和依據,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強化學生自主感培養,減輕孤獨感,緩解社交焦慮,改善人際關系。
關鍵詞:初中生;假想觀眾;社交焦慮;孤獨感
1 問題提出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加速時期,初中生正處于這一特殊的過渡時期,個體的情緒體驗強烈,為平穩進入成人階段帶來風險和危機。這一時期青少年需要獲得老師同學的認可和理解,并渴望與周圍人建立真誠友善的關系。但是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導致其在建立同伴關系過程中并不順利。青春期為社交焦慮的多發期,這一點己經得到西方國家相關研究專家的普遍認同,個體在社交過程中的社交需要不能滿足而產生的焦慮、回避的態度和行為,容易導致孤獨情緒的產生。
同時,初中時期身心變化帶來的差異和陌生感,使學生將思想從復雜的外部世界中抽回。進入青春期之后的初中生,自我意識飛速發展,內心世界變得愈加豐富,他們持有的假想觀眾觀念,幻想自己處于人群中心,覺得其他人特別是同伴一直在關注他們、評價他們、并且對于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很感興趣,由于過分在意虛擬觀眾的評價,還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劉建榕等(2008)在探究假想觀眾的相關研究時得出程序員的假想觀眾觀念越強,其社交焦慮的程度也越高,為自我中心對社交焦慮的解釋提供了實證支持。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探討假想觀眾對初中生孤獨感影響的基礎上,結合社交焦慮,以探究其在假想觀眾和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研究選取安徽省銅陵市二中、銅陵市十七中、巢湖市三中、馬鞍山市七中等學校的學生進行隨機抽樣,抽樣對象包括初一至初三的學生。研究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80份,剔除無效問卷26份,有效問卷954份,有效回收率95.4%。
2.2 工具
2.2.1 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
劉建榕等人(2007)參考前人發表的假想觀眾量表(Imaginary Audience Scale),編制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該量表包括假想觀眾和虛構自我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6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本研究選用假想觀眾分量表,該分量表在以往研究中也得到應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為0.817。
2.2.2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Waton等1969年編制出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馬宏負責中文版的修訂工作。SAD包括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惱兩個分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共包括了28個條目,14條評價社交苦惱,14條評價社交回避,采取“是”和“否”的范圍,最低0分,最高28分,本研究中社交回避及苦惱分量表信度系數為0.84。
2.2.3 青少年孤獨感問卷
采用鄒泓(2003)修訂的青少年孤獨感問卷,最初版本由Asher等人(1984,1985)編制。中學生孤獨感問卷包括四個維度:純孤獨感、社交能力評價、目前同伴關系評價和重要關系未滿足程度知覺,包括21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本研究中問卷信度系數為0.917。
2.3數據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等。
3 研究結果
3.1 初中生假想觀眾、社交焦慮與孤獨感之間的相關研究
結果顯示:初中生假想觀眾與社交焦慮及其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想觀眾與孤獨感、純孤獨感、對目前同伴關系評價方面的孤獨感以及對重要關系未滿足的知覺方面孤獨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社交焦慮及其各維度與孤獨感及其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3.2 初中生孤獨感對假想觀眾和社交焦慮的回歸研究
由上表的數據可知,共有三個變量對孤獨感有顯著的預測能力,分別是假想觀眾、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惱。這三個預測變量與孤獨感的多元相關系數是49.3%,決定系數為24.3%,也就是說,這三個變量可以聯合預測初中生孤獨感24.3%的變異量。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看,回歸模型中的三個預測變量的β值分別為0.125、0.330和0.171。
3.3 中介效應分析
根據前文相關分析證明,假想觀眾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r=0.142,p<0.001),社交焦慮與孤獨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r=0.470,p<0.001),同時假想觀眾與孤獨感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r=0.177,p<0.001)。通過以上初中生假想觀眾、社交焦慮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表明,此研究結果符合中介效應的基本條件。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社交焦慮為假想觀眾與孤獨感的中介變量。
3.3.1 檢驗程序
以假想觀眾總分為自變量,用X表示;孤獨感總分為因變量,用Y表示;社交焦慮是中介變量,用M表示。
2004年,由溫忠麟、張雷與侯杰泰等人提出的分層回歸摸型里闡述了檢驗中介作用的方法及步驟,根據他們的提出的模型,本研究將采用以下的步驟進行中介效應分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檢驗方程要y=cx+e中的c是都顯著;
第兩步:檢驗m=ax+e的a是否顯著;
第三步:進行方程y=c′x+ bm + e的c檢驗;
第四步:檢驗完全中介效應還是部分中介效應。
根據依次檢驗結果可看出中介效應顯著。假想觀眾與孤獨感的回歸效應顯著。標準路徑系數c為0.661。假想觀眾與社交焦慮的回歸系數為a=0.187,達到顯著性水平。社交焦慮的回歸系數為1.225,達到顯著性水平,從而可以得出中介效應很顯著。對回歸系數c=0.429進行檢驗,發現系數c出現顯著下降,因此,社交焦慮在假想觀眾與孤獨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1%。
4 討論
本研究表明假想觀眾和社交焦慮對初中生的孤獨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社交焦慮在假想觀眾和孤獨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假想觀眾既可以直接影響孤獨感,也可以通過影響被試的社交焦慮來間接影響孤獨感。
進入青少年期,個體在生理上、認知和情感上都會經歷巨大的變化。在假想觀眾的壓力之下,一方面個體會嚴格要求自己,積極表現以博取好感,另一方面由于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害怕得到負面評價,導致對外界人和事物保持高度的警覺,對正常社交活動有所避退,長此以往容易忽略身邊真實的社會關系,產生緊張、焦慮的消極情緒。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獨處時間越來越多,難以形成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網,由此產生孤獨的心境。假想觀眾觀念低的個體更容易為滿足自我需要服務,在現實情境中更真實地展現自己,減少對外界看法的關注和顧慮,降低社交焦慮水平從而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降低孤獨感的發生頻率。
5 不足與展望
(1)研究選取被試范圍有限被試樣本有待擴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選擇一些差異較大的地域進行研究,結果可能會更具有說明性。
(2)問卷調查法本身局限性較強,調查結果受被試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以后的研究可以結合其他方法綜合考慮,盡可能減少誤差。
(3)近幾年初中生假想觀眾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理論略顯單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關注與現實相關的問題,結合青少年的發展特點,豐富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惠如.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系[D].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2004.
[2]? 劉建榕,王國乾.程序員的社交焦慮與氣質和自我中心思維的關系[J].中國心理健康雜志,2008(7):800-802.
[3]? Schmid t,Bl an z. Anxi et y Synd rom es in Childh ood and Adol escence,Eu ropean Journal of Ch ild and Adol escen t Psychiatry,1989,52(1):42
[4]? 彭純子等.大中學生社交焦慮特征初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4):241-243.
[5]? 郭菲,雷靂.青少年假想觀眾和個人神話觀念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6):873-879.
作者簡介:薛雨婷,1993年12月6日,女,漢族,安徽,碩士研究生,助教,畢業院校:安徽師范大學,畢業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