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花
摘要: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學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內涵、存在的問題和溯源以及對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的深化、拓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但仍存在許多不足,還需進一步改進和深化。本文在總結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展望。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有效性問題進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的結合,促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扎實提升。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對于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有效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內涵研究
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學術界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研究者們分別以不同的視角來界定和分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從現有成果看大致有三種:一是從主體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含義進行界定。柳忠友最早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含義進行界定,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指在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教育主體借助教育介體,運用教育載體、綜合教育環體,充分發揮各個教育要素的作用,通過科學的工作方法,對教育客體施加教育影響,使教育客體達到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效果。二是從工具性入手對其有效性進行界定。李東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指以網絡為載體和工具,充分利用各種網絡教育資源、相應的措施作用于教育客體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三是從實踐效果來定義其有效性,即是否達到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沈壯海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體現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人們現實需要的積極屬性,以及對人們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
目前,在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或者實效性的研究文獻中,大部分文獻都是直接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性的概念進行簡單的相加,即從工具性、價值性等方面進行界定,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是教育主體運用網絡載體和工具對教育客體施加影響所達到的積極效果。但這種界定卻忽視了網絡社會人機和人際的互動性,這實際上是沿用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只是將其空間延伸到了網絡空間而已。這類定義雖然是比較穩妥的,但卻缺乏網絡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如何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定義的重點放在網民以及網絡社會的互動屬性上,可能是未來網絡思想政治領域中需要關注的
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溯源研究
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隊伍建設滯后、機制建設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發展瓶頸。具體而言,當前學界的代表性觀點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視角:
一是人學性歸因說。人學性歸因是指將教育效果歸因于人及人的存在狀態、精神面貌、情感、智力等因素的歸因模式。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表現在網絡成癮、網絡行為失范等現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綜合素質較低,少數大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主動性。二是環境歸因說。李愛民認為,當前某些社會消極心態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需求。三是介體歸因說。溫勒認為,內容枯燥,形式單調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四是機制歸因說。楊藝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完善。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完善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和平臺,會造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經驗不足。五是工具歸因說。楊兆添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最有效的渠道是本校校園網。
目前學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和原因雖不盡相同,但都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總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同時學界必須要關注每個時代、每個區域、每個學生的特殊問題和原因的研究,以期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三、關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對策研究
關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對策研究是目前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以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目的,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具體措施。經過整理歸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與原則方面,謝海光等人提出,“要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教育引導的觀念和網絡信息化觀念?!薄耙獔猿种阎?,保持警覺性;關注對象,把握針對性;遵循規律,重視有效性;關注現實,體現時代性的原則?!眱热菖c形式方面,苗存龍認為,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設:增強教育內容的理論性、凸顯教育內容的現實性、增強教育內容表現形式的豐富性。方法與途徑方面,楊立英則提出了“堵、防、建、疏、變五種基本方法?!痹钶x等人提出了“交互溝通、主動服務、積極引導的方法。”隊伍建設方面,楊立英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具備政治素質、理論素質、人格素質、道德素質、能力素質、信息素質?!比穗H互動方面,薛云云認為,加強圈內圈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發展,網絡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絕不能孤立起來,而必須實現圈內圈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發展。機制創新方面,楊立英認為,“要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控機制(包括領導組織機制、檢查監督機制、導向激勵機制、教育教化機制)和保障機制(包括法律保障、自律機制、隊伍機制、投入機制)?!杯h境優化方面,學者們分別從校園網絡安全防護和管理、、構建校園網絡文化、網絡立法的健全和宣傳以及網絡輿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來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四、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一)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和總結,對于改善教育媒介和整合教育元素具有重要價值。近年來,學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學者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理論觀點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用提供了豐富的路徑研究。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研究不夠深入。學者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內涵大多是立足于教育者的施加以及社會性效應來進行界定的,對網絡環境下人際、人機的互動研究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吳滿意教授所著的《網絡人際互動:網絡實踐的社會學視野》。二是缺乏創新。目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還未脫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框架,對于如何將新媒體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性研究尚顯不足。三是學科間的融合性研究不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命題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已有的研究常常局限在本學科之內,難免顧此失彼,制約著研究的深入。
(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
通過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分析與總結,對未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研究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全面深入地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理論,重點研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根據高等教育對象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并結合信息傳播理論有針對性、有互動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注重研究的創新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既需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般原理,又需要能夠概括和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特征的特殊原理。我們要從新的視角去審視當代大學生的變化和需求,在新的網絡時代條件下,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三是加強各學科間的融合性研究。尤其是思政團隊既要扎實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又要強化自身的網絡素養,主動接觸相關學科的知識,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政治性、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融合起來進行研究,這樣有利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從而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15).
[3]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16-348).
[4]曾令輝,鄧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211-227).
[5]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20-174).
[6]吳滿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7]李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4.
[8]苗存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1.
[9]陳科,張林.客體主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基于對網絡游戲玩家“反客為主”意識的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130-134.
[10]薛云云,張立強.網絡圈群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檢視與對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84-87.
[11]楊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22):105.
[12]楊兆添.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1):64-65+67.
[13]柳忠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思考[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0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