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祥東
摘? 要: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分別在學生自主學習、文本解讀和課堂收尾時巧妙引入課外閱讀,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從而給語文課堂注入更多活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課堂;活力
部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語文學習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較廣的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1]由此可見,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結合實際,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巧妙引入課外閱讀,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現將我的點滴體會和做法梳理如下:
一、在自主學習時引入課外閱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我們應該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不是由老師全權代辦。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通常會安排自主學習這一環節,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查閱與課本內容有關的一系列資料。比如,在安排學生預習九年級下冊課文《陳涉世家》時,我就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做了詳細的安排,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回家上網搜集有關《史記》的資料。星期天返校后學生就帶來了的很多資料,有的學生還相互合作,搜集了厚厚的一沓資料。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已經閱讀了大量超越課本內容的材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生不僅了解了《史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為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了能量,為后面順利進行解讀課文提供了必要保障。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熱情就非常高,真正體現了閱讀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二、在文本解讀中引入課外閱讀
在課堂教學中,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我們立足學生的發展視角,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外閱讀材料,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從而不斷提升學生閱讀的時效性。例如,在講解《出師表》這篇文言文時,由于部分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這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就引導學生閱讀“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經典故事,學生不僅學習興趣不斷高漲,他們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也在閱讀中有所長進。結合實際,每節課我都安排了3至5分鐘的課外閱讀交流時間,學生結合對內容的理解和的不同情感體驗,在對課內閱讀進行仔細研究與研讀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用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題材進行延伸與拓展,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三、在課堂收尾處引入課外閱讀
在課堂收尾處巧妙引入課外閱讀,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的熱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時學完一篇課文,學生可能還意猶未盡,這時可以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課外讀物,自然而然就可以讓學生的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文《楊修之死》時,我在下課前給學生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楊修被殺的原因有哪些?”“小說中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是否相同?”這時候,讀過原著的學生就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不可全信,史書《三國志》中的曹操那可是雄才大略,是真英雄。”我就慢慢地指引學生可以在課外去讀讀《三國志》部分章節,然后再與小說《三國演義》進行對比,答案自然就可以揭曉。這樣不僅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也培養了學生閱讀書籍、自我獲取信息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真正的源泉。[2]我們只有精心選擇與教材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有機地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堂,穿插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會在課內外文本的閱讀中豐富知識,擴大閱讀范圍,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會因此充滿無限活力。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北大出版社2016年版.
[2]? 劉占龍主編《名師教語文》(初中)2018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