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星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初中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初中信息技術的教育任務和教學目標提出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努力創造條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在現代教育中推行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那么,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呢?
一、創造輕松和諧的氛圍——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源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是一個寓教于樂、上機實踐的活動過程。如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有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
1.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知識。游戲是每個初中學生都喜歡的。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玩”去了解周圍不熟悉的世界,就能讓學生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用計算機畫圖,設計成幻燈片,再加上背景音樂、播放影碟和他們喜歡的動畫片件等。學生從演示中感受到計算機的“本領”,會激發起對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興趣。這時,教師再對開機、選取游戲、游戲規則說明、玩游戲時鼠標的操作應用等作簡單的講解演示,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后,大多數學生能獨立進入游戲,按規則玩起來。在玩的過程中,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學會鼠標的移動、單擊、雙擊等操作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一片天空。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出版的東西不斷出現,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天地越來越廣闊。
信息技術課程有它獨有的特點——不斷更新的資訊、實踐性強、富有挑戰、豐富的多媒體感官刺激等,這一系的因素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一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效果,激發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是通過粉筆、黑板進行的教學是一種“單媒體”的活動,多媒體教學課程,具有形象生動的演示,動聽悅耳的音響效果,給學生以新穎感、驚奇感,調動了學生全身的視覺、聽覺神經,學習效果當然明顯提高;二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演播功能,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教師注意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演播功能,進行實例作品教學,向學生展示一些實踐中做得較好的作品。比如動物卡通畫、人物卡通畫、風景畫等,加上鮮艷比較適合學生喜歡的顏色。學生被計算機獨特的表現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自發的想象的能力也提高了思路也一下子打開了,創作出自己的特色美術作品來;三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投影展示功能,激勵學生進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于哪里?不僅是興趣,還有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也要給予獨特的見解,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另一種分享和下一個想法的靈感。每一節課都應該有計劃安排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下一個學習的目標,使學生在目標中進步。
教師必須認識到這樣的問題,評價一堂信息技術課的好壞,絕不能只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看學生是不是能夠拿出像樣的作品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滲透一種“作品意識”,而全面展示學生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
實踐證明,輕松協調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巧妙把握課堂時機——導思點撥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就要求教師把握好時機進行引導點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給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不給他們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創新也就是一指空談。
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積極探求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嘗試”創新意識,勇于參與、勇于提出,并善于發現學生創新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進而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只要善于從教學中挖掘出富有激發創造性的點滴,并將它有組織地付之于實踐,那么教師就能輕松地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從中更大地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培養。
三、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
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須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考慮。在課堂教學中首要任務是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也要注意到學生的差異。由于基礎和條件的不同,學生學習和操作電腦的水平存在很大差異。一部分家庭條件不錯并擁有電腦的學生,或曾經學過電腦知識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而原來對電腦接觸較少的學生,則連打字都不熟練,即使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掌握程度上,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給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學設計若缺乏周密地考慮,就會使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進而失去上課的興趣;或是讓沒基礎的學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和幫助他們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擴展與提高。在上新內容前,必須先作調查,記錄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根據不同學生情況給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內容。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讓大部分沒有基礎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而讓少部分有基礎的學生學自己想學的內容。這樣,不同學生的需求能在一節課內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為學生營造恰當的創新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自主發展,讓創新的課堂、愉快的學習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