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茫 徐進軍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關鍵載體。高職院校必須審視培育工匠精神所面臨的困囿;通過制定政、企、校等多方的聯動機制,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工匠精神核心價值觀、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徹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從而促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形成。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推動我國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作為高端制造業立足和發展的根基,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發展我國高端制造業必不可少的支撐。2016年12月,李克強總理專門就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當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培育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中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藍圖的戰略舉措[1]。
高職院校與產業、行業、企業聯系最為緊密,是培養高端制造業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載體[2]。培養技能型人才,弘揚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戰略選擇其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鑒于此,深入探索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之路,既符合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規律,又適應了新時代賦予高職教育的新使命,具有的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闡析
(一)關于工匠精神的認識誤區
據目前所報道的文獻來看,眾多研究人員對工匠精神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其還存在一些錯誤認知。
第一、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概念混淆。在中國古代掌握“一技之長”的匠人以及“知天時,明地利”的農民,都是一些能夠“潛下心來干好一件事”的杰出代表。為什么就不能把這些優秀的匠人、農民所具有的獨特的“職業精神”稱之為工匠精神呢?從哲學角度出發,工匠精神只是一種獨立的個體人格,屬于職業精神中的一種。工匠精神基于職業精神,并得到不斷的凝練和升華,從而具備了一些精神特質[3]。
第二,重“匠技”輕“精神”。在中國古代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如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所述:“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能工巧匠”的作品往往是極富個性的孤品,大師們留給我們的映像也大多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怪人。因此,大多數人往往關注的只是其精雕細琢、技藝精湛的“匠技”,而忽略了匠人們的獨立人格精神。
(二)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
眾多學者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筆者認為唯有探究工匠精神的歷史演變并與邏輯相結合,才能夠分析其豐富內涵和價值,才能澄明當代工匠精神引領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應達到的現實境域。在現代語境中,黨華認為工匠精神內涵除了專業精神和職業態度外,還包含人文素養這三個層次,且三者之間存在內在邏輯性,缺一不可[4]。張旭剛則認為工匠精神的外在表征主要體現出的是工匠對自身技能技藝、產品的制作過程和質量等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而內在特質則是支撐和維系能工巧匠們“外在表征”的意志品質和職業素養,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5]。
二、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囿
(一)文化觀念的束縛
在中國崇本抑末的傳統思想形態影響下,工匠們的“一技之長”被誤解為“奇技淫巧”是君子所不為。在“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思維中,倡導的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也體現出了后人對“匠人”的鄙夷態度;甚至在當代都還沿襲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身處學校的大學生們都想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的管理者,而并不想成為“受制于人”的技術工人。即使是成為了一線技術工人,也只是把它當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得過且過缺乏鉆研精神。在追求效率的現代職場,充斥著“差不多精神”,致使精益求精的工匠們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社會認同感。
(二)工匠精神培養制度缺失
雖然工匠精神已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但有關部門卻不能給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高職院校所需的各類標準也都無章可循。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目前缺少的并不是“工匠精神”,而是適宜的“工匠制度”。但工匠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由哪路神仙給定的,而是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的長期運行中內生的。被金錢至上風氣所浸染的經濟社會,如果不建立起完備的工匠制度,工匠精神就只能停留在庖丁解牛、魯班學藝等傳奇工匠的個人行為,而不能升華為民族精神。鑒于此,現有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政策導向可能使工匠精神培育僅成為一種響亮而又時髦的口號。
(三)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偏離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往往主要聚焦于對學校發展大有裨益的可用數字化排名的“標志性成果”。而無法用數字排名來表達的工匠精神培育,往往被高職院校拋諸腦后。更有甚者,為保證學校的就業率,提倡“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往往導致技能型人才所從事的工作并非其所長也并非其所想的窘境,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自然成為了無稽之談。職業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理念的上偏離,漠視了高職教育的客觀發展規律,大大的弱化了工匠精神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作用。全然忽略了使學生專業成才是高職院校發展之“根”,而使學生精神成人是育人精神之“魂”。
(四)學生缺乏成為工匠的主觀意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利潤最大化以及“效率化”的“商人精神”盛行以及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都對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三觀”產生巨大沖擊。在現行教育體制的錯誤引導下,學生和家長認為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是高考中的失敗者,是只能接受“二流教育”的“差等生”。部分高職學生帶著這些偏見入校后,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放松對自我的要求,導致理論知識素養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缺乏職業競爭力。同時,用人單位普遍存在“高學歷等于高水平”的錯誤觀念。工作后,無論是職稱職位晉升還是工資定級劃等,也都直接與學歷掛鉤,高職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受限。唯學歷論的人才評價體系以及“會干活的不如會寫PPT的”的社會現象,無不體現著當今社會對工匠精神文化的缺失和對技能型人才的輕視。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以及高職學生對自我認知的不足情況下,在選擇職業時舍近求遠以期成為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管理者”,而對成為“三教九流”的技術工人呲之于鼻;就算從事技術工種后,也想的不是心無旁騖地鉆研技術技能,而是絞盡腦汁的向“leader”發展,進入官場才是正途。
三、職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一)打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育人文化體系
雖然媒體、報刊等加大了對工匠精神的推廣,但工匠精神尚未完全走入校園層面。而校園又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構建具有豐富內涵的校園文化體系,才能夠有效的弘揚工匠精神、消除學生對“工匠”的誤解以及樹立正確“三觀”的有效途徑。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文化熏陶的“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工程。弘揚工匠精神與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吻合,與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相適應。應該以“工匠精神”為出發點,構建融合職業素養、工匠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四位一體”的具有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園文化;并貫穿于整個文化育人的全過程,使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認知和獲得工匠精神。
(二)政校企多方聯動制定政策制度
鼓勵學生為工匠時,就必須正視工匠精神養成所需的制度力量,只有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法規才能夠使工匠精神“落地生根”。當前我國正在極力提倡和推崇工匠精神,但作為技能型人才的“高職生”不論是擇業還是想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都處處受限。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想實現工匠精神無異于“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一種精神的形成起源于大眾“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又離不開制度的約束。鑒于此,唯有建立起規范、系統的工匠制度才能為工匠精神的實施提供根本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諸多“實踐共同體”參與研究和實踐,唯有此才可能突破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的多重“桎梏”。政府作為權力機構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為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可以參照的標準或依據。
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必須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具有先進設備和制造技術以及多層次人力資源的企業,亟需注入工匠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無法脫離的“落腳地”。但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對于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政府必須充分發揮統籌規劃和監督監管的效用性;唯有確保政、校、企等多方聯動合作機制的良性運行,才能有效的將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全面融入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實踐育人
高職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傾向”教學特點,工匠精神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過程中,既離不開“口傳身教”,更離不開“切身實踐”。因此,在高職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學習中都必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才能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實處。在理論課程學習中,專業知識、價值觀以及思想政治等理論課程教育應“齊頭并進”;理論的“空場”,必然導致實踐的裹足。此外,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平臺,更是匠藝練成、匠心鑄就、匠魂筑成的重要環節。只有口頭上的說教以及照本宣科的理論教育,沒有親身實踐中感知、體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容易流于形式,造成“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
高職院校要加大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教學力度,通過整合學校“雙師型”教師、企業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師等,共同組建實踐教學團隊。基于真實的工作過程、企業真實案例推演、特定職場情境的角色扮演以及理實一體化等實踐教學活動,在打磨技藝的同時“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切身感悟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和獨特魅力,讓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
(四)學習榜樣,爭做榜樣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通過宣傳大國工匠們的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向全世界展示巧奪天工般的技藝技能,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們對自身從事職業的熱愛和追求。“歷史燭照時代,榜樣傳承精神”,利用榜樣的示范作用,使學生爭做榜樣爭做工匠,營造出濃郁的“工匠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工匠精神的自覺性。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把教師立德樹人的崇高精神、堅定不移的職業理想、淵博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精湛的技術技能等能體現出工匠精神特點的方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的領會工匠精神內涵,強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從事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師應該是一群“上講臺上的一堂好課,下車間干得一手好活”的“工匠型”教師,他們的“心傳身授”才能夠厘清本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體系中所蘊含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此外,安排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長”現身說法,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和共鳴。當學生意識到中國由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時,使其能夠真的“了解工匠”、“學習工匠”,最后“成為工匠”。
四、結束語
概而言之,澄清現實對于工匠精神的錯誤認知,厘清工匠精神培育所遭遇的束縛,探尋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對策。在培育過程中以打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育人文化體系、制定配套政策制度以及開展實踐育人等方面作為契入點,以期突破培育困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不僅是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時代呼喚。
參考文獻
[1]張旭剛.高職“雙創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3):28-33.
[2]朱厚望.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5-7.
[3]李云飛,徐涵.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緣由與路徑重塑[J].職教論壇,2017(16):76-78+83.
[4]黨華.“工匠精神”的審美觀照和境界生成[J].中華文化論壇,2016(09):85-89.
[5]張旭剛.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價值、困囿與掘進[J].教育與職業,2017(21):65-7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高職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編號:XJKX18B23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