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麗霞



【摘要】分析課程標準下研讀語篇和主題拓展閱讀導讀教學的重要性和現實問題。以繪本The Red Cross為例,探討基于研讀語篇的主題拓展閱讀導讀教學的設計思路和策略,即提煉內容主線、探究主題意義、歸納閱讀方法。
【關鍵詞】研讀語篇? ?拓展閱讀? ?導讀教學? ?初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089-02
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提出,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語言學習者主要是在真實且相對完整的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因此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而廣泛閱讀可以讓學生體驗更豐富的語篇文體,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發展閱讀能力,學習語言和人文、科學知識,拓展思維,提高審美、鑒賞和評價的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初中畢業生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英語課程應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
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如果只停留于向學生強調課外拓展閱讀的重要性,而缺少對學生讀什么、怎么讀的導讀教學,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就會難以為繼。因此課內的導讀課是學生系統開展課外拓展閱讀的基礎。導讀,教師應先讀后導。深入研讀語篇,對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而研讀語篇就是對語篇的主題、內容、問題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深入的解讀(教育部,2018)。
基于以上課程標準和現實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基于研讀語篇的主題拓展閱讀導讀教學。下面以繪本The Red Cross導讀課為例,探討主題拓展閱讀導讀教學的設計思路和策略。
一、提煉內容主線,把握結構邏輯
語篇信息結構化,其一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主線意識,即對文章內容的呈現結構和邏輯線索的認識、理解與把握(張獻臣,2018)。而英文繪本,因其語篇長度往往比課內語篇長,組織形式也更為多元復雜(往往由多個章節構成,并輔以大量的插圖和圖注),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閱讀時都容易迷失在零碎的信息中,難以把握整體。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研讀繪本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整體上去分析繪本的邏輯結構,提煉出內容主線。然后再根據這條主線去設計相關的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提綱挈領,獲取主要信息。
在上海牛津版英語教材8B-U1-Helping those in need單元教學中,筆者基于單元主題,選取了Mary Clare Goller所著的繪本The Red Cross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與Culture Corner板塊的語篇UNICEF進行對比閱讀。兩者語篇形式不同,但內容均為介紹某一志愿組織。而經過研讀課內及拓展閱讀的語篇,筆者分析出,無論是課內的介紹志愿活動或志愿組織的語篇,還是課外的繪本,其實都圍繞著一條相似的邏輯主線來呈現內容,即圍繞where/when/who/how來介紹活動或組織的運作情況。
根據這一主線,筆者設計了以下閱讀活動:
(一)讀前引導學生圍繞主線,激活背景知識:What information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以疑問詞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頭腦風暴,讓學生主動回憶并初步意識到這一主線,為之后的閱讀做好思維鋪墊。
(二)讀中引導學生圍繞主線,獲取兩個志愿組織的主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分類、重組信息,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內化主線,形成知識框架。
(三)讀后引導學生借助主線,傳達新的信息。引導學生撰寫公益小組成員招募通知,以括號內備注主線的形式(圖右)幫助學生組織內容表達。
無論讀前、讀中還是讀后活動,都緊緊圍繞一條主線展開,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有的放矢快速獲取重要信息,對語篇紛繁的信息進行分類、重組,并借助這條主線組織、傳達新的信息。而值得注意的是,語篇的主線往往是隱性的,需要教師充分研讀語篇后進行分析、提煉而出。而這一思維過程也會投射在課堂導讀中,引領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二、探究主題意義,引領情感價值
語篇信息結構化,其二就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主題意識(張獻臣,2018)。主題語境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因此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教育部,2018)。
8B-U1-Helping those in need的主題隸屬于課程標準(教育部,2018)中“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的“公益事業與志愿服務”子主題。學生通過課內語篇學習,已初步感知志愿服務精神,而本節拓展閱讀課旨在進一步拓寬、拓深這一價值觀的內涵,并通過主題意義引領學生將這種精神落實于日常的生活實踐中,真正實現學科育人價值。
根據這一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讀后活動:
(一)對比信息,分析異同。以對比表格的形式(下圖左),引導學生對比兩個志愿組織的異同之處,并進一步思考:What do you think of it?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不再停留于表層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思維加工,比較、分析、歸納,并據此形成自己的觀點態度。這一步幫助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二)落實行動,知行合一。引導學生思考:Could we start our own voluntary group? What kind of voluntary group could we start? 并實際制作招募志愿小組成員的宣傳海報。幫助學生將精神內涵落實于實際行動,實現育人目標。
(三)升華主題,探究意義。通過一系列的讀與寫的活動,學生心中已充分感知志愿服務精神的內涵意義。教師最后以VOLUNTEER一詞,引領學生挖掘、探究志愿服務精神更豐富的價值內涵(下圖右),進一步升華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不應是課堂中單獨增加的一個環節,它應該一直滲透在每一個閱讀子環節中。學生在每一步的閱讀活動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充分感知、體驗、理解主題意義,最后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因此,教師在研讀語篇的過程中,應牢牢把握主題意義這一核心,充分、具體分析語篇的各要素,如文體特征、結構框架,如音、詞、句、圖、標點符號等,對于主題意義的服務作用。據此,教師才能在導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發現。
三、滲透語篇知識,歸納閱讀方法
導讀課應服務于學生更廣泛的課外閱讀,它是連結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鍵紐帶。因此導讀課不僅要導某一語篇的主線和主題,更要導這一類語篇的閱讀整體思路和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篇知識和策略運用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王薔, 2016)。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滲透有關語篇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的結構特點,從而提高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篇知識有效地獲取和傳遞信息,并建構結構化知識(教育部,2018)。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中能根據某一類語篇的結構特點,有效地運用特定的策略來獲取信息,而這種閱讀能力正是導讀課可以并且應該培養的。
因此本節課在充分研讀語篇的基礎上,分析出繪本的結構特征和內容呈現形式。據此,在導讀教學中,一步步引導學生,了解繪本的結構和形式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從書名到目錄到章節到段落,從文字到配圖,條分縷析。在此基礎上,再借助語篇知識去獲取信息、理解內涵。最后以流程圖的形式(上圖)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的閱讀整體思路和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英語教材里絕大多數是單一篇章的語篇形式,而繪本多以多章節的形式呈現,初中學生容易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難心理。教師在研讀繪本時,需要留意到繪本與單一語篇在結構特點上的相似之處,比如單一篇章的很多閱讀策略(略讀、掃讀、尋讀等)同樣可以運用于繪本中某一章節的閱讀;也要留意到兩者的不同之處,比如繪本章節之間的邏輯結構、配圖等。在此基礎上,才能在導讀教學中抓住難點,詳略得當地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吸收、融合新的語篇知識,建構新的閱讀思路和策略。
結語
教師的研讀語篇是閱讀教學至關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對語篇深層意義和文體結構解讀更多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背景、生活閱歷、認知方式,以及教師在與語篇互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研讀語篇的能力,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實現深度學習的關鍵(教育部,2018)。而主題拓展閱讀,需要教材之外的語篇篩選和語篇處理,其廣度和深度更加考驗教師研讀語篇的能力。而拓展閱讀的導讀教學,又是學生開展必需的課外閱讀的基礎。因此,教師在主題拓展閱讀導讀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改進研讀語篇的策略與思路,提高研讀語篇能力,是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獻臣.2018.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6).
[4]王薔.2016.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