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印醫學交往史上,中醫與阿育吠陀有十分相似的預防疾病觀念。盡管二者在本體論層面上存在分野,但中醫與阿育吠陀均強調,順應自然,節制自身不合理的欲望,即“滅人欲”,以達致“治未病”。
關鍵詞:中醫;阿育吠陀;治未病
中印兩國在具體的醫療救治的實踐層面進行的互通有無成為中印兩國交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兩國的預防疾病觀十分相似,“治未病”是一個關鍵點,也內涵一種生活方式。
一 中醫“治未病”的概念
病理觀是對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原理的總的看法,內涵從預防到治療的一整套思想。中醫的“天人合一”觀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和規律總結,以解釋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指導人的醫療和生活實踐。這實際上是中醫的病理觀的具體體現,而其中所講的“治未病”則是其中之一。所謂“治未病”源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其主要是未雨綢繆預防疾病和并進行針對性治療的觀念。中醫認為,未病先防是上策,防微杜漸是中策,疾病防傳是下策。鑒于此,僅就作為上策未雨綢繆,保身長全而論,更能開放“治未病”理念的意義。中醫重視自身機體的協調,強調“扶正祛邪”,所謂“正”即是穩固自身機體,以促進身體機體煥發活力,而人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需要“應天時”,即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以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因為“很多突發疾病是不良飲食習慣和起居無常的生活習慣導致的”。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二 印度的“治未病”理念
印度傳統醫學雖沒有“治未病”的具體表述,但其蘊含的一些理念與中醫“治未病”理念十分相似。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體由五大構成,即“空間、風、火、水及土,它們結合起來形成了三種體液:風、膽和痰,疾病就是因為這三種體液的不平衡所導致。”
因此,阿育吠陀主張通過恢復和加強身體機能,使身體三種體液保持平衡,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因而,印度阿育吠陀強調防病回歸于生活,強調人食之六味,即酸、甜、苦、辣、咸、澀對人體健康都有印象,食之有節,則有益健康;食之無度,則有害健康。這是因為“食物缺乏營養或者沒被有效轉化會導致各類疾病”,阻礙體內消化之火的燃燒。鑒于此,人在生活中飲食要有節制,以保持風、膽、痰三種體液的平衡,使得消化之火得以燃燒,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三 中印“治未病”內涵的哲學理念
中醫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其如《中庸》強調“中、和”兩個概念,即是程朱理學中所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理念。《朱子語類(卷十三)》有言,“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天理,即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而人欲則是超出人正常需求的欲望。鑒于此,“滅人欲”實際上是一種順應“天理”的良好生活方式。于此,即是要求“天人合一”。因此,中醫強調的“治未病”更多是從人出發去發現、總結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規律,以期更好指導人的生活。呈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特征。
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強調的“食之六味,食之有節”,以保持體內平衡,預防疾病。“印度人相信,靜和空是萬物的根本和終結”。因此,人若想與天啟,就要通過“戒定慧”,以放下自我,接近宇宙的本真,達到人神共通。這就需要不為“小我”所動,以免欲望過多導致疾病。這即是要求“梵我一如”,即“人如何悟徹梵的真理,擺脫人間的虛幻、痛苦、貪婪、癡怨、欲望,從肉體和皮囊中解脫,得到精神和靈魂的超世,終以回歸梵的懷抱”。因此,阿育吠陀強調的預防疾病則是從抽離于人本身的大我為目標,以小我不斷對標大我的過程。呈現客觀唯心主義的特征。
四 結語
中醫要求“滅人欲”,達到天人合一,進而預防疾病;印度阿育吠陀通過“小我”與“大我”的互通,達到梵我一如,預防疾病。鑒于此,中印歷史交往中的病理觀是互通的,均表明了要節制不合理欲望,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此可以作為中印文化交流的發力點,也是對廣大國民生活方式的參照。
參考文獻
[1]蘇婧:“天人合一與梵我一如:中醫與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較”,《亞太傳統醫藥》,2019年第8期,第4頁。
[2]《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965.aspx,上網時間:2020年4月5日。
[3]洪蕾、冼華:“中醫“治未病”的理論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年第2期,第92頁。
[4]《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964.aspx,上網時間:2020年4月5日。
[5]張子雋、張詠梅等:“印度傳統醫學的發展現狀”,《世界中醫藥》,2014年第5期,第654頁。
[6]唐鵬琪:“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南亞研究季刊》,2006年第3期,第110頁。
[7]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許明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276頁。
[8]蘇婧:“天人合一與梵我一如:中醫與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較”,《亞太傳統醫藥》,2019年第8期,第6頁。
作者簡介:韓宇坤(1995-),男,漢族,河北深縣,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國關系與國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