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清代提督楊玉科宅邸改建而成的西云書院,清代以來即為滇西著名學堂。該書院初建本是清政府對迤西地區的文教傳播手段,后弦歌不輟,培養了不少學者人才;院內教學管理嚴格有序,具體涉及到人事管理、經費管理、師生交往和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而該書院也作為白族文化的縮影和地區人才培養的平臺,見證了清代白族地區的教育。
關鍵詞 清代 西云書院 歷史 特色
中圖分類號 K251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10-10
★作者簡介:張玉婷,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史。
Abstract Xiyun Academy was rebuilt from the mansion of Yang Yuke, a governor of Qing Dynasty. It has been a famous school in western Yunnan since Qing Dynasty.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y was originally a means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isseminatio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areas. It continuously trained many scholars and talent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Xiyun Academy was strict and orderly, which involved personnel management, fund management,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eanwhile, as a miniature of Bai culture and a platform for loca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cademy witnessed the education of Bai nationality in Qing Dynasty.
Keyword? Qing Dynasty; Xiyun Academy;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西云書院初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其創立者楊玉科(1838—1885,蘭坪縣營盤街白族人)曾任云南提督,是清代著名的少數民族愛國將領[1]。西云書院原為楊玉科宅邸,后改為書院,歷經百年洗禮,成為如今坐落在大理古城中軸線的“大理市第一中學”,在白族地區的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教育價值和文化歷史價值。
一、西云書院的創立與修建
清咸豐、同治年間,以大理回族領袖杜文秀為首的農民反清起義,楊玉科因鎮壓有功,受清廷賞識,“欽賜黃馬褂,頭品頂戴,記名提督”,授封“巴圖魯世襲二等男爵。”[2]同治十一年(1872),朝廷收復大理后,令云南巡撫岑毓英組織善后,恢復大理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文治教化。多年戰亂使得這西陲邊疆之地民生未央,大理縣城內曾有的蒼山書院、崇敬書院、中和書院、敷文書院等皆在戰亂中俱廢。身為署提督的楊玉科意識到振興文教對重建當地民風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注重教育[3]。在《西云書院序》中,他道“窮思滇南為極遠之地,迤西又滇南之極遠也,廿余年來,干戈擾攘雖全滇同。然而盤踞侵削,西陲為甚。衣食未足,禮儀孰興,幸際承平。欲振民風,先端士習,士習既端,囂凌自化。”[4]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楊玉科拆去杜文秀帥府,在大理城內府學署、原明倫堂、杜公祠、中和書院、崇敬書院及57戶居宅土地上大興土木,依照中國傳統四方院落建筑風格,修筑了這所豪華府邸。整個宅第占地四百余丈,房舍有一百三十多間,《大理縣志稿》曾記載宅院“堆山鑿池,蒔花養魚,園亭樓閣,窮極華麗。”[5]
光緒三年(1877),楊玉科外調他省,將“大理府城前建公寓捐置”,交滇西“五府三廳”①,將爵府捐出改建書院,“清出城內板產建鋪六十七間、住宅所計十五間,城外豐星莊、下兌、龍法等村叛田四百三十七畝,喬后井鹽灶五十二所,及所置浪穹田七百八十五畝九分二厘、鶴慶田六百零三畝九分三厘,年獲租息,永歸書院作為束脩、膏火、舉貢進京之費。并會商西道熊昭鏡,妥定章程,月設膏火七十九分,每年以十月定額,每分銀二兩”[6],分與了二十五個地屬。此外,再依楊玉科字號“云階”,將書院命為“西云”,建立了當時滇西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所書院[7]。
二、西云書院的規章制度
西云書院建立了相應的條規對書院的日常活動進行管理。主要涉及到人事管理、經費管理、師生交往和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
1.人事管理。書院設置了多項不同層級的管理職位,有山長、學長、正副總管、書辦等,每項職務各司其職,各自分工。書院聘山長一人,每年由道(迤西道)酌定人選,并于十一月后由下關地區聘定。山長地位高崇,聘請條件嚴格但薪水也豐厚。“無論翰林進士必品學兼優……奉請酌脩金銀貳百肆十兩,薪水火食銀六十兩”。西云書院的第一位山長名為陳席珍,后有李彪、許印芳、韋履潔等先后任職[8]。院內另設有正總管一名,負責綜理院內的銀錢出入,并監管院內事務,每年付給薪水伙食銀二百兩;副總管兩名,須為有學問的紳士或是公正廉明的人可擔當,一位管理牛街的租金,一位管理灶租及下兌等處租金,每年每人給予薪水伙食銀八十兩。正副總管都由五府三廳各屬輪流選派,并規定“均三年一換,亦不得同年更換。如道委者,以甲年起計,輪舉者即以乙年起計,以資練習。其辦理一切,均由該二人會同辦理,不準仍前各分管項,俾得互相稽查。”設監院一名,要求“一年一換,如才堪勝任,辦理得宜,由道酌量留辦,每年均于送山長關聘之日,下監院札委,以杜盤踞之源。”[9]院內還將由總管同諸生公舉出一名學長,協同監院經理院內的一切事務。但要求要有器量與見識,且文藝兼備。由于資金充裕,西云書院也能聘請到大理府內有名望德才的人來擔任山長及教員,保證教學質量。另外,除去聘有的山長、總管等管理人員,書院再設書辦一名,主要負責借辦試卷、寫造名冊、考課日期、唱名等事,辦理院中一切公件,月支工食銀二兩。添設道書一名,專辦書院文牘、合算等事,月支工食銀二兩。還設有看門、斗級、更夫、花匠、催田、鋪租、掃地夫七名,每名月支工食銀一兩五錢;設牛街斗給、守倉租頭兼書算三名,六個月共支工食銀三十兩。
2.經費管理。因書院初為爵府而成,所以其經費主要源于官員捐助。此外,還包括了楊玉科捐獻的諸多其他資產,十分雄厚。從其捐助書院的六十七間鋪面,十五間住宅,四百三十七畝村社田畝,五十二所井鹽設灶,七百八十五畝九分一厘的浪穹田和六百零三畝九分三厘的鶴慶田,足可見書院經費來源甚廣,有田畝、監灶、鋪面等多項租息。另外,官府沒收的回民財產,也從中撥給部分作為書院的學產學田。
院內所收的諸多銀兩,除了用來修繕學院、置辦燈火飲食、教師薪水、購買制作學生所需書籍及各雜項開支外,剩下的主要用來供給赴京趕考的學生,每月求學的膏火費。文生額設八十分,每分銀二兩,按月發給,每年以十個月定額;文童額設為二十分,每分銀二兩。書院經費開支要求公正廉明,“山長計除正款開支外,余銀若干,每人應分送若干,先出告白,實貼書院召壁,及通衙大道,使眾人共見共曉,免滋物議”[10]。每舉行文舉時,書院便在十月初十贈送學生銀兩,舉行武舉則贈于次年的二月初十日,貢生贈銀日期則臨時酌定。考慮到銀兩的珍貴性,書院也嚴格指出,舉貢等領銀兩后,若學生沒有將獎銀用到考學之處,需將銀兩繳還。倘若隱瞞不報,一經察覺,不僅要追繳賞銀,究其原因,還要加倍議罰。
此外,書院對經費的使用情況也嚴格管理。不許任何人借名挪用書院經費,且每一筆支出都需清晰記錄。負責院內經費出入的正副總管,以五府三廳輪流職任經營管理,“五府每府經理一年,三廳共經理一年,首麗江、次大理,次楚雄、次永昌,次順寧,次三廳六歲一周,遞年更迭代。”[11]并要求截至本年年底為止,舊管需將經手的各項出入賬目對簿,再由山長核算明白后,于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與新任總管轉呈交代清楚,將出入賬目清冊后再呈請迤西道查核登記。若出現對書院經費把持不退或私自濫用等,會由新管事查實后稟官嚴究。每月書院備錢五千文給學生買辦課本、試卷、紙筆、紅茶水,及上課期備辦筵席等,也須先呈送山長同意。
3.師生交往。在師生住宿、進出方面,書院提出明確要求。就教師來說,書院規定只有山長可以攜家眷進院入住院內,其余的管事學長與諸生等均不得借口移家眷進院,可見山長在書院中的地位。而文武衙門,外來客觀、商旅、假館、住坐總管等,也不可以徇情私自借出作為驛館客店使用,必須要經過管事的紳士同意;就學生來說,書院明確指出“書院系士子造就學業之地,理宜清靜”[12],所以住在書院內就讀的學生,既不得擅自邀約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類閑雜人,一同住坐在學院內出入,更不可滋生事端。學生與外界之人的交往都有書院正總管和學長負責管理,嚴加查看。一旦發現有此等弊端之舉的學生,會立即稟明處理。山長便會將住院滋生事端的學生及與其同住之人共同逐出書院。西云書院對學生的外界交往提出了嚴格管理,是為了讓學生不受外界俗世的干擾,可以一心一意認真做學問。對于師生之間來往,書院也要求師生之間需互敬互愛,長久和睦,共同建設。“書院既設總望官紳,互相維持,肄業諸生共相愛,互以期永久。”[13]
4.教學管理。西云書院的教育對象為文生、文童,學生招生主要源于今楚雄、永昌、麗江、順寧、景東、永北及大理府所屬云龍州等署,由教師協同公正的士紳共同遴選出有志向、上進、喜好讀書的可造之材,從每署中選舉送出三名,于次年的二月初到書院報到讀書,隨即準許住進書院上課。每年迤西道從二月十六日開課時清點書院收錄的生徒人數,并于十一月十六日收課,同時確定下一年生徒人數。
書院的課試從命題者看分有官課和師課,從內容看有制藝試貼堂課,字課和經古課,“每月十六日考官課,道府縣輪流校同,即用本官御印出榜。初六日,考制藝試貼堂課,十二日考字課,二十六日考經古堂謀,均山長校閱,由監院出榜。”[14]學生參加鄉試的卷金,則學校會派人到省按名發給,由士子自行買備考試用品。在課試結束后,西云書院也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按名次給予膏火獎勵。大理府管轄的幾個較近地區:太、趙、云、鄧、浪、賓,蒙化廳②,七地中僅太和地區學生給予四分錢膏火費,余下六署均以每署三分為定額,由官按月考試以列優等者。對于學生的獎勵制度,書院也不是死板固定的,而是根據考試的具體情況靈活變動的,“如該署初次考列超特等僅一名或兩名,準將所余截留二三次,該署又能考列超特等四五名即以所留一二名照給,倘二三次考列超特等仍僅一名或兩名,同前截留,以后能考超特等多名人,仍照前補給。若到年底,該署仍不能足二三名之數,即將本年截獲之項,歸入大公備用。”[15]
三、西云書院的文化特色
西云書院具有極大的文化特色,既作為政府文教傳播的一種手段,又是具有代表性的白族民族文化縮影,同時還為地區的人才培養搭建了平臺。
1.政府文教傳播的手段。迤西地區的文教傳播有悠久歷史。自漢唐時期中央就曾設官爵干預民族地區的教育。明代中期,書院制度開始在云南普遍推行。大理地區原本山川靈秀,亦有前人振興,但自杜文秀等人反清起義,使得生靈涂炭,衣冠魚肉,人心惶惶。清政府在平定戰亂之后必要穩定人心,大理地區也按照清王朝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學制的規定進行了恢復、調整和重建,設置了府、州、縣學,興辦書院、私塾與義學[16]。所以西云書院最初開辦的宗旨,實則就是為了“正人心,維風俗,興世道”,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控制,征服人心,成為封建地主階級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有力工具。白族地區的新制教育,堅持以“三綱五常”等封建教條為教育之本,利用“四書”“五經”等進行經學講授和思想灌輸,用傳統禮教教導學生。所以大理地區的書院尤其注重博習經史詞章,以應付科舉。
2.白族民族文化的縮影。西云書院既然是辦在大理白族聚居地,其教育的辦學形式也必然要從白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白族有自己完整的語言,為了教學需要,也會聘用白族既懂白語又懂明漢語的人擔任教習,在進行“四書五經”的課文教學時,用漢語讀,白語講意,使學生逐步掌握漢語、漢文,提高漢語文閱讀、寫作能力。教學內容以儒學為主,結合當地的風俗文化,進行白族歷史、文學、地理、人情等方面的教化[17]。另外,書院的建筑群也極具白族特色。大門題有的“西翰靈秀鐘蒼洱,云漢文章射斗牛”豪華氣派,院內亭臺樓榭、飛檐翹角,斗拱彩畫,古碑點綴著的花庭、穿檐飛閣的大廳,以及大廳中畫龍雕鳳的大圓柱,莊嚴古樸的中式古建筑,無一不體現著白族的文化風氣和民間藝術。在多年發展的時間里,也已經成為了白族地區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3.地區人才培養的平臺。西云書院的成立為滇西當地人才的培養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一方面,書院的成立背景、設施建筑、經費條件等已然具備天然的教育優勢;另一方面,為了使書院成為滇西名府,其建立的頗為嚴格的管理制度也從各個方面維護了書院的發展。譬如在書院的多項管理條例中都提到,一旦山長或其他管理者違反規定或收受賄賂,將接受處罰并逐出書院。而學生不遵守學校規定,攜帶外人入校,山長會將其逐出學校,負責看伺的書院正總管和學長若受賄賂疏從,即逐另招。若有人徇情私自挪用院內經費,被學長或諸生察覺,也要稟知山長交送迤西道嚴追賠罰,退去其管理職務,另舉廉明者承擔。但另一方面,書院又十分顧及學生學習與生活,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膏火獎勵,關注學生的學習環境,所收經費也多用在學生所需的各項支出上。總的來說,西云書院的管理嚴格有序,師生互敬互愛。優越的讀書環境,嚴格的條例制度,豐富的教學資源都為學生學習成才創造了條件。
四、清末西云書院的改制與近代教育的建立
清光緒十三年(1885),清政府為紀念在中法戰爭中犧牲的楊玉科,特地在西云書院的西南側建立了“楊公祠”。光緒二十八年(1902),云南學政司借大理府西云書院院址改制為迤西高等學堂。但其后因辦理不合法,改作為迤西中學堂,后又改兩級師范學堂。“并有迤西紳士等稟請緩辦擔西高等學堂,暫移經費送學生出洋,預儲師資。”[18]按當時條件,因辦正規高等學堂的師資不夠,大理地區便派出了一批學生出國留學。清宣統二年(1910),西云書院又改辦為云南省第二模范中學堂。此后,大理地區各府、州、縣的書院,也紛紛改為小、中學堂[19]。
西云書院辦學不輟,經過百年風雨成為今天大理一中的前身,學校內由楊玉科親撰的《西云書院序碑》至今猶存校內,碑文詳細記錄了其生平作為,辦學緣由及書院管理章程。這所曾對滇西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的學校,從1877年創建至今都在承擔文化教育的使命,在這片文風盎然的蒼洱大地上滋養著一批批有志之士。自清末到民國初年,西云書院出了不少云南近代留日學生,建國后也為高等院校和地方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諸如革命先烈王德三、王復生、張伯簡,抗日名將周保中,哲學家艾思奇等同志。愿西云書院如《西云書院序》中所言“數年后恍然見西周菁莪棫樸之盛,而多士青云直上,焉則書院為不虛設,西云之名籍垂不朽矣。”
注釋
①五府:大理府、楚雄府、永昌府、麗江府、順寧府;三廳:蒙化廳、景東廳、永勝廳.
②太(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趙(云南省大理市鳳儀鎮)、云(今云南省云龍縣)、鄧(今云南省洱源縣鄧川鎮)、浪(今云南省洱源縣)、賓(今云南省賓川縣),蒙化廳(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參考文獻
[1]吳艷.碑刻銘文中的古代大理(下)[J].大理文化,2017(9):101-112
[2][4][6][9][10][11][12][13][14][15]《西云書院序》碑,楊玉科撰,現立于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學內.
[3]施立卓.滇西文化的搖籃——大理一中史略[J].下關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1):66-69.
[5]崔穎. 大理古城風景營造的歷史經驗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7]段蕓.云南的書院[J].云南:云南檔案,2018(5):24-27
[8]尹培麗.清代書院藏書制度的歷史文化作用——兼論對圖書館管理的啟示[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127-128.
[16]康麗娜.儒家文化在白族地區傳播的保障[J].保山學院學報,2016,35(3):5-7+13.
[17]楊明.清代白族地區的教育開發[J].民族論壇,1992(1):49-56.
[18]李春龍,牛鴻斌, 點校. 新篡云南通志·卷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609.
[19]楊萍.從西云書院到大理一中[J].云南檔案,2004(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