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琛
摘要:目前,自首制度在我國現行刑法中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表現更加的合理化、科學化。我國自首制度能夠發展到如此規范的地步,這與我國古代對自首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唐律承繼了歷朝歷代對自首制度的規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自首制度在唐律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關鍵詞:唐律;自首制度;“禮”
自首,即我國自古就存在的一種刑罰制度,作為我國古代刑律的重要內容,自首,在懲治罪犯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我國古代的時候,自首制度從其誕生,修改,到完善,此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文化的演變。唐律作為古代法律的制定典范,對自首制度作了既詳細又全面的規定,使自首制度更加的完善與規范。而自唐以后,各個朝代律典對自首制度的制定無不以唐律中的自首制度為藍本,并且之后自首制度有沒有太大的改變與發展。
在唐代的時候,自首被規定為: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主動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我們在研究自首的時候,區別自首與自新也是必不可少,在唐律中,自新定義為:犯罪被揭發,或者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叫做自新。對于二者,與之相對應的懲罰也不一樣,前者,唐律采取“原其罪”的原則,即免于追究刑事責任;后者與之不同,則是被迫的。對于唐律中的自首,本文從三個條文(即圍繞自首的基本概念而規定與此有關的制度)進行闡述。
第一條,犯罪未發自首。首先,唐律中,凡犯罪未案發而自首的,免其處罰。但是,唐律有所規定,自首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適合。凡“于人損傷,于物不可賠償”,“越渡關及奸者,并私習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對人身造成傷害,毀壞不可賠償的物品,偷渡關卡和犯奸的,私自學習天文的等犯罪,即使投案自首也不能按自首處理,因為這些犯罪所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本身已經無法挽回。其次,唐律規定自首者雖然可以免罪,但“正贓猶征如法”,即贓物必須按法律規定如數償還,以防止自首者非法獲得財物。再次,罪犯可以選擇讓人替自己自首,或者根據法律可相容隱的人代為自首及作告發的,各自都允許如同罪犯本人自首的辦法處理。其中,派人代作自首的,可以不論關系親疏,只要被派代作自首就行;依法可相容隱的人是指律條規定的“同戶居住生活及大功服以上親屬”的范圍;及作告發的,是對有罪相容隱的人的要求,即指這些人到官府去告發,都與罪犯本人自首的法律規定相同。但是,如果罪犯被官府拘傳時不親自投案的,則不得免罪。除此之外,唐代法律規定,“輕罪雖發,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問劾之事而別言余罪者,亦如之”。意思是如果所犯的輕罪被發現,但是因為自首的是重罪,則免除重罪刑罰;如果罪犯在審訊的過程中新交待其他犯罪,對于其他犯罪的刑罰也可以免除。最后,在唐律中,對自首不徹底行為也有其相關的規定。唐律中對犯罪分子交待犯罪性質不徹底的,叫“自首不實”,如強盜得贓,自首為竊盜得贓,雖贓物已首盡,但仍以強盜不得贓論罪;對犯罪情節交待不徹底的,叫“自首不盡”,如枉法取財十五匹,僅自首十四匹,隱瞞了一匹,為不盡之罪。如果自首不如實交代或不完全交待的,以“不實不盡的罪”處罰,有死罪的,允許減一等處罰,如實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另外,如果犯罪分子知道有人要告發及被審問要懲辦而自首交待,這類犯罪案發后返回自首的,減輕二等處罰;如果犯罪分子沒有到官府去自首交待,而是返回起初叛逃的地方,也同樣適用自首之法,減輕二等處罰,若原來叛逃的處所已經改變移動,能回歸改變移動之處,處罰一樣。
第二條,犯罪共同逃亡后互捕自首。首先,唐律規定,犯罪后共同逃亡的,只有滿足輕罪捕得重罪、少數捕得多數的要求,才能予以免罰。其中包括如果重罪者是依法處死刑的,那么在捕捉中將其殺死而自首的,與捕捉自首同。其次,如果因涉及其他人犯罪而導致自己犯罪,并且所涉及之罪犯本人已經死亡的,允許減本罪二等處罰,比如藏匿罪犯、作向導、在物品或金錢上資助罪犯以及為罪犯擔保、作證不以實等。在這種犯罪情況下,如果罪犯自首或遇赦免得以免減,則連及犯也同樣減免;如果罪犯改作加杖刑及贖刑處置的,則連及犯也同樣加杖刑及贖刑處罰。最后,因受“同居相隱”原則的制約,如果罪犯系親屬共同逃亡的,所犯之罪不是謀反、謀大逆、謀叛的十惡重罪,那么是不得適用相捕自首之法的,相反,捕首者除了免除逃亡之罪外,不但本罪不免,而且還得依傷殺告發親屬之罪論處。
第三條,盜詐取人財物首露,即盜犯及詐取財物犯向財物主人自首交待。首先,犯盜、詐取他人財物罪,因為心有所悔,而向財物主人自首坦白的,與到官府投案自首相同。如果罪犯知道有人將要告發而才向財物主人自首坦白的,也可以減輕二等處罰。其次,若犯除盜、詐取財物外贓罪的,能夠悔過并且將財物歸還主人的,允許依照本罪減三等處罰。最后,如果財物主人犯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臨財物及坐贓罪,那么給予罪犯財物的人也應該承擔責任而受到處罰。若取財物人悔過把財物還給主人,則可減輕三等處罰,給財物的人也各自照本罪減三等處罰。
唐律對自首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其目的是為了:一是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二是讓犯罪分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從而更好地維護封建社會秩序與鞏固封建皇權統治。我國古代法律與傳統儒家文化息息相關、緊密結合,不論是對法律的制定還是對法律的實施,其內容都包含著“禮”文化。而唐律更是集封建法典之大成,并且使“禮法合一”發展到鼎盛時期。唐律中的自首制度就表現出了“禮”的內涵,鼓勵罪犯自首,且自首后依法減輕處罰,除此之外,還規定了各種與自首有關的刑罰減免制度,充分體現唐律“禮”的內涵精神。唐律對自首制度作了詳細的制定以及充分的完善,不僅對封建后世有很大的影響,對當今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也不乏有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