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要:教育是否公平決定著教育是否可以良好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是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方面,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發展。但是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在管理,辦學,評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使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出現不均衡,學生家長群體出現一定程度的人心浮躁,間接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子。在學校的各個階段都對學校班級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類和定義等級,進而引發的是擇校熱等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公的現象出現,針對當下教育不公現象的出現,心系下一代教育的每個人都應思考怎樣更好地解決教育問題。
關鍵詞:教育;公平
一、重視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群體
因為教育資源的有限,為了減少教育投入并方便管理,使“撤點并校”在我國廣大農村實行開來,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輟學問題,有些孩子因為家庭住址離學校遠,再加上家境貧寒,農村觀念的影響,很多孩子都未能完成學業,流浪社會,農村地區的學校普遍教育質量不佳,地處偏僻,不夠發達,對教師的薪資待遇普遍落后于城鎮,吸引不到年輕有實力的師資,無法引進最優質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學生自然接受不到和城鎮同等的教育質量,因為農村學校數量的減少,不少學生的上學路變長了,也增加了在上學途中的安全隱患,學生的安全問題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還有農村風氣問題,受文化教育程度所限農村地區對求學的態度并不是特別重視。在我國農村學生值得人們去關注,農村教育資源問題值得重視和深思;因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不少農民工進城務工,這導致出現了留守兒童群體和流動兒童群體,由于一些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和教育資源的有限,使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教育質量不高。
二、差異越發明顯
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差異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擇校費,學區房等,從教育的層面顯示出了社會對貧窮群體的不公,沒有金錢就獲取不到最好的教育資源,不同家庭的孩子也會因教育資源的不同產生教育后果的不同,這樣也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還有因評價標準的單一和固化,出現學生之間的差異,單純以成績好壞判定的好學生和差學生,只看到學習成績的好壞,而不重視其他能力的肯定,也是教育不公的體現。在升學等方面的差異體現在富人和窮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異上,有些貧困學生會因為家境貧寒并接受國家幫助而覺得有失尊嚴,學生的心理素質并不像成年人那般健全,學生的心理往往是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一起去保護的,出身家庭這種觀念充斥在社會上也會有形無形的影響到每一個發展中的學生,并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不公平的,自卑的,敏感的種子,這些都是滋生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根源。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夠均衡所帶來的,雖然說每個家庭自有每個家庭的差異,但給與每個受教育者平等的資源與權利卻是我們國家、社會、學校,教育者的責任與義務。不能讓窮富的身份帶給學生的負擔,不能讓本地人外地人的身份帶給學生負擔,如何保護貧困生尊嚴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而在外地人就學方面,有些學校并不接收外地人,這讓外地人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機會。還有“異地高考”政策也是兼顧各方利益下的決策。
三、各種觀念固化嚴重
有不少人認為讀書無用,認為出身就決定了自己的階層,再怎么努力對無法超越別人,很顯然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但也間接的體現出我國在教育升學等方面確實存在不公的原因,城市家庭學生比農村家庭學生教育起點高,接受的教育資源和機會更多,不容易獲得高分,自然在競爭上就落后于人。還有就是不同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時的差異,只重視學歷,不重視實力也是普遍的一個現象,歸根結底也是來源于不同類型大學的教育資源不均,人們產生的固有觀念。我國當前的教育確實是分數至上的評價模式,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人才選拔和評價模式,只能說它不夠合理,畢竟社會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應試的人才,人的綜合能力非常重要,這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教育評價模式上我們是否可以更加公平,更加合理,讓具備能力的人都能得到社會肯定。在我國一些入學標準方面已經做出一些改變,有運動才能,藝術才能并且在文化課程上不夠好的孩子也能憑借自己的才能進入心儀的大學。
四、實現教育公平我們走在路上
教育公平的理想狀態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最大程度的擁有平等的教育資源,受教育機會,升學求學機會等,在當下,因為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地區的辦學水平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大城市與小城市,城市和農村的差異,這樣就需要國家財政繼續加大對落后地區教育的扶持,落到實處,擴大辦學規模,在教育設施硬件上力求和發達城市一致,讓真正的農村孩子有學上,鼓勵年輕有實力的教師深入基層,并給與主動深入基層貧困地區的教師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質補償,還要在社會上提倡以努力奮斗,提升能力,以能力為主,不局限出身的觀念,這樣不僅會使社會風氣更加走向公平競爭,還會改變我們的教育,使我們不再單純的以分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給與了更多人實現夢想和人生價值的機會,各類人才發揮所長服務社會,促進教育公平還需要我們的國家、社會、學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不斷努力,長路漫漫,我們都是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