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杰 郭嘉成 張原愷 胡晨曦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對于周邊環境的關注度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共享經濟盛行的今天,我們希望將環境監測與共享傘具進行結合,在發揮共享經濟的資源的同時實現對于環境數據的收集與分享。
關鍵詞:共享傘具;PM2.5;環境監測
研究背景:
共享傘具作為共享經濟的一種模式,是共享經濟經濟的中流砥柱。雨傘因為具有遮風擋雨,防暑避曬的功能也具有著較為廣泛的流動性。將環境監測的概念與共享傘具進行結合依據人群的移動對環境狀況進行實時反饋,能夠為用戶提供較為透明的環境數據。
研究內容:
共享傘具出現在共享經濟的末端,而雨傘作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常用品,在全民共享的大環境下,大家對于其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同時環境監測是我們生活中一個及其重要的問題,關乎于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它主要集傳感技術、微電子技術、信號處理技術等多種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將設計與商業融合,基于共享經濟模式,提供基于服務設計的環境監測綜合解決方案。將環境監測與大數據融合,改變原有的監測站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監測環境的樣本,讓數據更清晰精確。
國內外研究現狀:
哥本哈根互動設計學院的幾名學生設計制作了一款LED智能雨傘,能實時顯示和監測空氣質量,如果將大量的數據收集起來,將可能成為全球空氣污染監控的一個“利器”。在不同的空氣質量環境下,這款智能雨傘上的LED燈將以不同的顏色和節奏進行閃爍。所收集到的數據將被上傳至云端數據庫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對相關地區的整體污染情況進行研究和監控。結合雨傘的相關創新產品初具模型,但不完善且不具備商業化
國內外已有相關企業做出相關環境檢測平臺,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互聯網+等技術。“互聯網+”環境保護監管監測大數據平臺是互聯網技術與環境信息化相結合的產物。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將感應器和裝備嵌入到各種環境監控對象中,通過云計算將環保領域物聯網整合起來,可以實現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的整合,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將環境的保護實現有效化,并通過市場配置機制控制排放、減少排放。平臺將以數據整合、協同互動、服務高效、智能分析為目標,以先進的理念和信息化技術采集、整合、分析各類環境信息,建立一套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智慧管理平臺。
雨傘租借系統等日益完善本發明專利技術適用于物聯網領域,提供了一種傘的租借、歸還方法及系統。所述傘的租借方法包括:移動終端通過掃描租借終端的身份識別碼對應的二維碼,獲取租借終端的身份識別碼;移動終端向云端服務器發送第一借傘指令;所述移動終端接收云端服務器發送的取傘的提示信息;移動終端根據取傘的提示信息向用戶提示取傘,并以由租借終端讀取給用戶提供的傘上附著的RFID標簽的RFID信息,并向云端服務器發送傘的RFID信息,以由云端服務器將傘的RFID信息、租借終端的身份識別碼和移動終端的身份識別碼進行綁定,并由云端服務器向移動終端發送租借成功的信息。本發明專利技術實現了服務成本低、效率高、基于云服務的自助租借傘的方法,人們的出行帶來便利。
創新點與項目特色:
現在共享傘具與環境監測都是相對獨立的倆個項目,市場上也并未有將二者結合的案例。我們希望基于共享經濟模式把設計與環境監測甚至是商業活動相結合,提供基于服務設計的環境監測綜合解決方案。將環境監測與大數據融合,實時上傳數據,改變原有的監測站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監測環境的樣本,讓數據更精確。
設計與科技結合,突破傳統的傘具設計,將雨傘變成使監測數據更加精確的工具,同時使雨傘更符合人的使用需要,解決人們在使用雨傘中的問題。
產品所對應的交互方式也是我們希望進行優化的一點,市場上的較多的交互界面并不能給我們舒適連貫的交互體驗,很容易使人產生厭倦的心理。長期以往的這種交互體驗也不利于產品推廣和普及。
現有監測顯現了增添自動化,延展監測依托的新式網絡的進展走向。監測要添加自動性,整合了細化的更多網絡。詳細而言,監測技術表征了如下的發展態勢:
升級配套的監測。環境監測愈發依賴于升級技術,預算擬定了投入監測的更多金額,供應更大的支持。搭配的監測日漸被升級,提升了日常流程內的監測水準。增設成套的保障,它被用于平日之內的監測細節。真實監測流程依托科研獲取了更高層級的監測技術,配套保障趨向于日益完備。
技術路線、擬解決的問題及預期成果:
關鍵技術:
分析市場上現有的環境監測方面的產品以及共享產品,利用我們在監測調節系統大數據采集方面的創新,將數據小范圍分區規劃,并將數據上傳云端,與環境監測局共享數據,細化統計。同時進行外觀和人機交互的設計,優化產品用戶體驗及對共享市場進行融合,并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建模分析,找到最佳可行的方案,最后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方案,制造實物模型。
使用AI、PS等軟件進行UI交互設計,用微信小程序進行app設計,并進行編程實現在手機上對于所收集數據的分析整理的功能。
擬解決問題:
1.改善常用傘具的外形,使外形更為自然美觀易于人們接受。
2.通過對于交互界面的優化提高用戶操作時的用戶體驗。
3.增加一定的獎勵機制以維護傘具的正常使用的情況。
4.采用小程序的開發便捷大家使用傘具的過程。
5.通過小范圍的監測,使社區了解并協調改善環境狀況,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劉靜,張一凡,方芳. 探討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3).
[2]楊宇,房靜.淺析校園共享雨傘項目現狀[J].商情,2019,(12).
[3]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J].科學發展,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