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基本走勢,對人才事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復強調要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黨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這是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我國人才事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堅持正確導向,推進人才事業,緊緊抓住人才工作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創新思維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落實責任,整合資源,協調要素,形成合力,構筑人才高地,激發創新活力,開創新時代人才事業新局面,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提供人才保障。
一、強化人才優先發展的首位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人才的挖掘和利用,重點是開發創新人才,根本是構建制度體系,關鍵是提高黨管人才水平。要深刻認識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于人才工作的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和重點部署,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牢固樹立“人才是先進生產力、是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的人才理念。堅持一把手要親自抓“第一資源”,把工作重點放在人才工作戰略思想的研究、總體規劃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統籌和創新工作的策劃等方面,努力克服部門之間人才政策相互脫節、相互掣肘的現象,實施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的發展戰略,把人才政策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以對待,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重要議程上科學謀劃,把人才工作成績考核放在核心內容上準確評價,切實把人才工作做好、做扎實。
二、注重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
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則。要強化統籌導向,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機制,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要進一步加快人才發展制度建設,出臺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和人才工作進步的保障制度;健全完善體現科學人才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人才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健全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分工協作機制、溝通協調機制、督促落實機制,解決職責不清、多頭管理、力量分散等體制問題,重點圍繞引進優秀人才、提高人才效能,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體系,形成推進工作的整體合力;搞好現有人力資源的盤點,建立臺帳,實行分類管理,做好各類人才需求調查研究,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編制人才規劃;健全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重在業內和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鼓勵人才通過掛職鍛煉、智力兼職、項目合作,技術咨詢、人才派遣等靈活多樣的柔性流動方式服務基層一線;建立健全與能力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
三、加速引才育才的平臺搭建
要把培訓模式創新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結合林區基層黨員、干部和人才素質結構特點,探索“問題導向、功能對接、彌補短板”培訓模式,努力打造黨性教育的“實境課堂”、黨性教育的“紅色熔爐”和黨性教育的“四個對接”的重要平臺。加速引才育才的平臺搭建,實現人才孵化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示范效應。本著“適應需要、堅持標準、改善結構、強化交流”的原則,嚴格組織實施《企業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完善選任機制,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交叉任職等辦法,選準用好人才。著眼于“需”,做好“引才”文章,立足林業發展需要、緊貼項目建設、搭建堅實平臺,優先引進必需、急需的人才,通過授業育才、運用產業育才、借助實踐育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和釋放人才效力,用識才的慧眼和用才的謀略,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做到人適其崗、人盡其才。進一步拓寬引才渠道、加大引才力度,鼓勵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激勵各類機構與個人為林業主導產業發展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并逐步將招才引智工作推向市場化運作,為林業各項工作儲備優秀人才。
四、優化人才發展的整體環境
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開發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人才資本投,采取補貼支持的辦法,不斷提高人才待遇,使人才待遇與林業發展同步,讓人才感受到林業發展的良好前景;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在價值理念上愛護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關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心理上滿足人才,以感情留人;注重管理培養,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實踐鍛煉,把培養人才與個人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統一起來,使外部要求與內在動力統一起來,把人培養成勝任工作、快樂工作、享受工作、實現自身發展的主體;注重人才的梯度開發和培養,以人才質量和貢獻度為核心,兌現獎懲,充分發揮考核、表彰工作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破除體制機制積弊,打通人才流動的渠道,創新人才流動機制,不斷探索破解人才短缺瓶頸的方法,為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好的軟環境。完善政績考核,強化考核結果分析運用,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妥善把握事業為上、實事求是、依紀依法、容糾并舉等原則,寬容人才在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引導人才爭當林區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
五、推進林區培訓產業發展
要深入實施科教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加快林區培訓產業發展,以促進轉崗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本土化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努力建設常態化規范化的林區培訓產業體系采取集中教育、脫產培訓、集體學習、網絡培訓、自主選學、個人自學等多種方式,運用專題輔導、報告會、案例分析、現場觀摩、現身說法、交流研討、結對幫學等方法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教育培訓的吸引力感染力。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補短板”式培訓與“何處長、用何處”的“擴長板”式培訓相結合的原則,把握林區產業結構調整特征,找準人才隊伍的“結構短板”和人才自身的“素質短板”,探索開放式、多元化的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培訓”,全力優化人才隊伍素質結構,使培訓產業形成“學科引領、資源優化,重點突出,整體帶動”的良好格。推進“互聯網+培訓”等培訓新業態,加快傳統執政要素與“云”“網”“端”緊密結合,研發“互聯網+支部”手機客戶端,全面提升培訓產業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