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源
摘要:在企業的運用過程中,充分發揮非物質激勵的效用能夠優化企業內部凝聚力。基于此,本文詳細闡述了現階段員工非物質激勵中存在的過度依賴、效用不足、靈活性差、具有局限性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對策,實現了對員工非物質激勵的探討,希望能夠為企業員工激勵機制的優化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員工激勵;物質激勵;激勵效用
引言:
非物質激勵是指企業采用除貨幣獎勵以外的方式來激勵員工的手段,能夠有效滿足職工心理上的激勵需求,提高企業管理效果,因此,為了優化非物質激勵形式的效用,企業應當深入分析當前非物質激勵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非物質激勵的落實水平,推動企業的發展。
一、非物質激勵過度依賴問題及對策
一些企業在構建獎勵機制時經常過度依賴于非物質激勵,并認為非物質激勵可以代替物質激勵發揮效用,同時,秉承著計劃經濟主張的“精神萬能”思想,采用以掛錦旗、評優秀等精神鼓勵為主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忽略了物質這一職工生存的基本需求層次,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下降,也影響了公司的內部形象。此外,就目前來看,各領域人才更傾向于追求穩定的生活或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而公司這種過于依賴非物質激勵的管理模式,會直接導致職工對公司的忠誠度下降,逐步失去公司集體榮譽感,因此,公司應當根據人才的就業需求,調和物質獎勵和非物質獎勵之間的占比,使兩種方式共同發揮效用,滿足職工精神、生活兩個層次上的需要。在此過程中,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工作目標,為職工們塑造一個明確的工作動機,并在達成過程中不斷地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衡量評估,使職工能夠得到公司對其工作的肯定,同時,結合績效的方式,將非物質激勵與物質激勵相連接,保障職工能夠得到與其投入相對等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滿足其在基礎生活層次上的需求。在個人成長發展層次上,公司應當關注職工在資質上的成長,積極組織其參與相應的資質考核,比如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注冊咨詢工程師證等等,為他們的個人發展提供平臺,有效緩解非物質激勵過度依賴的問題。
二、非物質激勵效用不足問題及對策
部分公司在構建非物質激勵機制時,采用的激勵手段過于單一,對職工的職業生涯影響不大,同時,有些公司又過于側重團隊性的非物質激勵,忽略職工個人對公司肯定的需求,逐步形成了非物質激勵效用不足的問題。此外,每個人對激勵內容的需求存在差異,公司采用統一、單一的激勵方式,也無法充分滿足職工的激勵需求,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而且這種狀態也會導致公司與職工價值觀的沖突,影響工作團隊的穩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發展。為此,管理者應當積極探索新的非物質激勵手段,實現激勵機制的多元化,使職工與企業的思想得以統一,強化企業的內部凝聚力。在非物質激勵方面,企業應當重視個人激勵,并在團隊激勵之外,專門設置個人激勵機制,使職工個人的努力和投入能夠及時得到公司的肯定,同時,可以將一些進修、培訓機會等能力提升激勵,融入到非物質激勵構建中,增強非物質激勵的效用,激發職工的積極性。為了解決激勵需求差異的問題,公司要全面掌握職工的情況,并且給予職工選擇獎勵的機會,比如,昆明局構建的積分兌換獎勵的激勵機制,昆明局將表揚立功積分與績效積分合并,并且還可以將同等分值記入非物質激勵賬戶,然后職工可以使用積分兌換激勵獎勵,如學習機會、帶薪休假機會等等,構建出了個性化的非物質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了激勵的效用。
三、非物質激勵靈活性差問題及對策
非物質激勵誕生于西方的激勵理論,其目的在于給予人們落實正確行為的動機,激發其創造性、積極性以及智能效應,將行為成績最大化。但現階段,部分企業在構建非物質激勵的過程中,往往直接照抄照搬外界經驗,導致激勵機制的靈活性較差,不能很好地契合公司實際情況,而且一些企業不重視職工需求分析環節,直接參考國外研究成果,降低了非物質激勵的合理性。基于此,公司應當跟上人們思想的變化,摒棄落后的思想觀念,有針對性地做好需求分析調查工作,實現非物質激勵的靈活運用,強化員工激勵效果。在此過程中,企業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對各項激勵因素及其作用進行調查,同時需求調查作為心理調查的一種,企業很容易進入先入為主的思維陷阱,降低調查結果的準確性,所以,企業應當先明確非物質激勵的目的,結合工作團隊和市場的變化,來適時、實時的進行調查,實現調查的與時俱進,保障非物質激勵的效果。此外,要堅持先調查、后試驗、再推廣的順序,構建非物質激勵機制,深入優化其有效性和靈活性,為企業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1]。
四、非物質激勵的局限性問題及對策
部分公司在落實非物質激勵的過程中,通常將激勵的對象局限在某一群優秀人才圈子內,造成了“馬太效應式激勵”,使他們不斷地積累優勢,并具有更大進步和成功的機會,這很容易導致其他職工產生心理失衡,同時,對于新加入的職工來說,他們將會很難融入到這部分人的行列,造成其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的挫傷,也了員工之間的關系。為了緩解這種局限性問題帶來的公司管理障礙,管理者要為全體員工創造加入到優秀團體中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獎勵競爭參與度,以便于達到獎勵少數人,激勵多數人的非物質激勵目的。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要將激勵機制進行細化分解,構建認可激勵機制,使職工能夠在不斷的努力中產生獲得感,提升激勵機制的落實效果。在工作中,管理者要給予新員工參與式管理激勵,鼓勵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即使意見未被采納,依然會使其感受到領導的重視,產生激勵效果,同時,對于在職普通員工,公司要針對高績效成果予以評優獎勵,或當客戶對職工的服務表現出認可時,公司予以獎勵,深化認可激勵機制的落實,而且公司還要明確制定各項非物質激勵授予標準,實現激勵評估的公平、公正、公開,使公司與職工之間具有民主、平等的關系,打破傳統非物質激勵機制的局限,優化企業管理水平[2]。
結論:
綜上所述,做好員工非物質激勵措施的落實有助于強化內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在企業管理中,及時緩解非物質激勵措施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滿足職工精神和生活雙方面的需求、充分發揮激勵的效用、保持非物質激勵的先進性、打破傳統非物質激勵的局限,從而提升企業管理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馮福如.分析企業與員工關于物質與非物質激勵的博弈[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1):3.
[2]劉凡.電力企業中層管理人員非物質激勵措施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9(2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