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佳林
摘要:現今我們都處于網絡時代,網絡輿論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公共事件或者熱點案件中,由于網絡的開放和互動,其不可避免地對司法審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司法審判的過程強調的是司法獨立,不受任何個人及組織干涉。因此網絡輿論是否能左右司法公正,本文將從網絡輿論及司法審判的概念出發,結合“于歡案”、“藥家鑫案及藥父訴張顯侵犯名譽權案”等焦點案件來分析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產生的具體影響及原因,探討二者如何協調達到平衡,以期早日實現社會正義。
關鍵詞:網絡輿論;司法公正;協調
一、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概述
網絡輿論是網絡空間的輿論形態,即公眾以網絡為平臺,對當前社會熱點或社會現象表達出的具有傾向性觀點、意見、情緒的集合,這種集合具有一定的沖擊力和影響力。因為其廣泛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近年來我國許多重大事件,都會在網絡媒體平臺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法院審判的獨立性、公正性源于法官依法的分析判斷,其中公正既是司法的靈魂也是執法的最終目的。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后防線,司法公正在司法權運行中,各方因素均達到相對理想的形態,這是現代民主政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保障。
二、結合典型案例分析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一) “于歡案”之正面效應
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以《刺死辱母者》為標題發布報道,將公眾的視線引向這件當代血親復仇案。隨著眾多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紛紛入圍,形成了億萬網民參與的輿論事件。在此次事件中,網民對于一審判決的不公,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于歡伸冤。雖然公眾輿論帶有同情之意,但訴求正義的理性一面不容忽視,追求公平公正,不僅獲得了媒體的支持,推動案情真相的呈現,而司法部門也積極回應,堅持司法獨立,給予了于歡一個公平合理的判決。
(二) “藥家鑫案及藥父訴張顯侵犯名譽權案”之負面效應
在審判藥家鑫案的過程中,輿論爭議不斷。整個案件的細節在網絡上被不斷地曝出,甚至在案件發生后,網絡風傳其是“官二代”并可能因此而獲得輕判,這樣的謠言使得全國人民都感到憤怒,所以民意一邊倒地支持被害人家屬一方,認為藥家鑫罪該萬死。
雖然藥家鑫案件最后的判決符合法律的精神,但是也不能避免“輿論審判”的嫌疑,而在之后證實了當時對藥父及其家人“官二代”的猜測實屬謠言。司法審判是否是為了順從輿論而對司法結果有所傾向,很多人把藥家鑫案件的判決比喻成一場“群眾的狂歡”,而后群眾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三、網絡輿論于司法公正之影響具體分析
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的關系實質上是輿論監督與國家司法權的關系,對于司法活動來說,網絡輿論是一把“雙刃劍”。
(一)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評價
網絡輿論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輿論可以對司法機構產生更為強力的影響,因網絡覆蓋范圍廣,傳播性強,幾乎任何時事都可以及時在網上進行討論和宣傳,迅速形成網絡輿論,并能提供案件線索,提升法律的實施效率。其次,網絡輿論的廣泛與迅速使原本可能通過不正當手段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接受制裁,使受害者的權益真正得到維護。輿論的傳播可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案件審理的過程中來,廣泛的輿論監督主體使司法活動更為透明地暴露在廣闊的監督之下,這種全民參與的形式有利于實現司法的公正。
(二)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消極評價
網絡輿論在給審判帶來進步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一方面,一些網絡媒體由于采編人員法治素養和法律專業知識的不足,報道失衡、法律事實把握不準,甚至在客觀報道中夾雜個人私見出現輿論審判。另一方面,普通網民忽視法律規定的訴訟階段、審判程序,僅對最終審判結果有強烈的渴求意愿,并在監督過程中,表現出情緒化、極端化,這不僅超越了監督界限,增大法官壓力,也會引起輿論爭議,加重審判工作難度。
對案件僅通過自身樸素的價值觀進行判斷,帶著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用道德“綁架”法律。這樣即使最終做出的司法判決嚴格依據法律,公平公正,一旦不符合公眾期待時,公眾也會口誅筆伐,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之勢。而導致的結果可能不僅不能實現司法公平公正,甚至會有失偏頗。
四、如何協調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
(一)守住網絡輿論的基本底線
當前網絡輿論場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應是社會治理對于高質量輿論環境的需求與網絡輿論在理性、建設性、專業性的表達上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因此,著眼于最大化實現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我認為,網絡輿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凈化、完善和提高:
1.加強主流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引導。網絡新聞媒體同傳統新聞媒體一樣,網絡議程設置必須符合社會公益、公共道德,堅持實事求是、公正負責為原則,決不能以炒作惡搞、嘩眾取寵為目的,應該引導網絡輿論保持正確方向。
2.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偏見集散地、情緒渲泄場,公民個人意見表達也要遵守法律法規,體現公民素養。我們一定要負責發聲、理性發聲,而不能不問是非、顛倒黑白、跟風起哄、抹黑攪局。
(二)司法機關加強法制建設
實現司法公正,司法機關應當直面網絡輿論監督,關注網絡輿情,對網絡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網絡輿論對司法的非理性干預。
1.加強司法公開的力度
從實踐上看,很多網絡群體性事件產生的根源在于公權力的失位和信息公開的不及時。因此,司法應當對民眾高度關注的案件主動發聲,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和訴訟的不同階段,明確應當公開的內容,定期適時地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平臺發布司法工作進展的第一手信息,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2.加強司法者整體素質
“法官作為社會正義的捍衛者,不但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還必須具備有些的道德品格”,只有同時具備這兩項基本要素,才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判決。司法機關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司法人員必須要帶頭守法,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3.加強立法,善于用法律制度規制網絡輿論
通過制定和完善網絡信息自由法、 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用法律法規監督網絡新聞媒體的輿論動態,在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促進網絡輿論的正規化運行。
五、結語
網絡輿論的健康發展能夠推動司法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之下司法機關可以做出更加公正合理的判決。最大程度地降低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合適的度,使兩者不同的價值得到充分詮釋和平衡,實現和諧共生,推動法治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