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要:網絡流行稱謂語的出現反應了網絡時代背景下傳統語言表達方式的轉變,是對漢語稱謂語的填補或重新詮釋。它的存在既有合理性,也有不規范性,一些專家學者從語言學和文化學的角度對此進行過深入地討論。本文依據前人的理論成果,以《非正式會談》中出現的網絡稱謂語為例,淺析網絡流行稱謂語所體現的語言學現象和文化學內涵,探究網絡流行稱謂語的未來走向。
關鍵詞:網絡流行稱謂語;語言學;文化學;《非正式會談》
首先,需要對“稱謂語”的概念做一下解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將“稱謂語”定義為“人們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可見,傳統的漢語稱謂語是由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決定的,而大多數網絡流行稱謂語的形成則打破了傳統漢語稱謂語中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比如最常見的一類網絡流行稱謂語“×爹、×哥和×姐等”,已經失去了這類稱謂語中所體現的長幼輩分關系以及血緣關系,使得稱謂語的所指范圍擴大。網絡流行稱謂語的誕生也是基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這個虛擬的交際平臺,有著不同于真實社會的交際模式,網民的構成雖然千差萬別,但享有平等的發言權,在這樣特殊的交際環境下,不存在真實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因此不同于傳統漢語稱謂語的網絡流行稱謂語應運而生。
有關網絡流行稱謂語的造詞理據,前人已做了足夠的分析,無外乎四大類——諧音式造詞、模因式造詞、省略式造詞和原詞新義式造詞。本人選擇了綜藝談話類節目《非正式會談》中常駐嘉賓的網絡稱謂語作為例子,之所以選擇這些語料,是因為該節目在網絡上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其常駐代表的稱謂語均為網民所創造,具有代表性。以下舉例分析:美國代表羅獅杰,被網民親切地稱為“四姐”,他的這個稱謂語便是由“獅杰”的諧音而來;韓國代表金韓一被稱為“一哥”,埃及代表穆小龍被稱為“龍爹”,以及伊朗代表華波波被稱為“波斯王子”,這些都是由一個固定的稱謂語模式演化而來;節目中的一些CP組合的稱謂使用了省略的方式命名,例如“米迪”,“功田”和“功貝”等;德國代表吳雨翔被稱為“小公主“,網民這樣稱呼他是因為他嬌羞的性格像小公主一樣,而與”小公主“這個此本身所指的人物沒有直接的關系。經過舉例,可以得出網絡流行稱謂語具有能產性,即在有限的造詞理據下,可以創造出無限多的網絡流行稱謂語。
關于網絡流行稱謂語的語義學特征,要從語言的表層入手來歸納總結這些稱謂語體現的語義特征。在《非正式會談》中,有幾位常駐嘉賓的稱謂語的形式均為“×總“,熟悉節目的觀眾應該知道,這幾位被稱為”×總“的嘉賓的真實身份是魚龍混雜的,有真有假。法國代表杜波從事紅酒生意,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老板,他的稱謂是依據他的真實職業身份而來,符合傳統漢語稱謂語的表達方式。而阿根廷代表功必揚被稱為”功總“,并不是因為他的真實職業是一位大老板,而是一種調侃的稱謂,這里的”總經理“失去了它本身帶有的”等級性“,傳統稱謂語中的”總經理“的所指范圍擴大。前文中提到,“×爹、×哥和×姐等”,已經失去了這類稱謂語中所體現的長幼的輩分關系以及血緣關系,這即是網絡流行稱謂語“去親情化“的語義特征,《非正式會談》中的埃及代表穆小龍被大家稱為”龍爹“,在中國的傳統稱謂語表達中,子稱父為“爹”,這種涉及倫理的稱謂,在表達時多少帶著些許敬畏,而穆小龍被稱為“龍爹”,這里的“爹”已不在是傳統漢語稱謂語里的家庭關系稱謂,轉變成一種接地氣的稱呼,穆小龍在該節目中多次介紹有關埃及的古老文化,很多發明的源頭均來自埃及,他曾驕傲地說“沒有爹哪來的兒子。”,自此,網友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龍爹”,這樣愛國的青年值得人們尊敬,這樣的稱呼體現了觀眾們對他的喜愛。網絡流行稱謂語的另一個特征也在《非正式會談》中有所體現,該節目的主持人團隊,由“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書記官”構成,節目的每次開場,都少不了主持人的一番自我介紹,節目的形式以會談的方式展開,當然需要這些有“身份”的人物在場,但實質這四位均為該節目的主持人,被賦予這樣的稱謂語是節目組的安排,但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用這些稱謂語來稱呼他們,但這些稱呼已失去了它們本身的權威性,只是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表達,即網絡流行稱謂語的另一語義特征“去權威化”。總的來說,網絡流行稱謂語有以下三個語義特征:去親情化、去等級化和去權威化。
有關網絡流行稱謂語的文化學探討,必然要涉及到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網絡文化的發展,這是不同于真實文化的一種特殊的虛擬文化,網民是這個文化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就當今發生的一些熱點時事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就某一觀點與他人達成共識,網絡流行稱謂語產生在這個大背景下,實質是表現了當今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網絡環境有著更為自由的發言權,這些心聲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從而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揮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網絡流行稱謂語是語言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盡管它有著不規范性,對傳統的漢語稱謂的使用造成了一些沖擊,但必須承認,它的出現是適應了當前的語言發展規律,人們越來越講求效率,因此語言的使用也體現了經濟性。有必要對網絡流行稱謂語加以規范,但不可忽視它對人們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的改變,用發展的眼光來處理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
網絡流行稱謂語體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時代性,現在流行的一些稱謂語過一段時間便消失在大眾視野中,每年都會有新的稱謂語出現,其實也是反應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廣大網民所關心和聚焦的一些事件。對于這些不斷涌現的網絡稱謂語,它們的使用是否規范,是否合乎網絡監管的規定,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語言發展的角度,這些網絡流行稱謂語是一種進步,但不斷的推陳出新,對于這部分語言的整理暫時做不到規范性。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從現在以至將來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值得我們為之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農朗詩.生態學視閾下網絡稱謂語類型研究[J].廣西教育,2017,(15).
[2]楊紅,劉云.網絡流行稱謂語的文化學思考[J].求索,2013,(05).
[3]張志鵬.淺議網絡稱謂語“親”之泛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