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冉
摘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商業秘密的保護逐漸受到各大企業的高度重視,同時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企業的秘密不僅包含業務層面,也包含信息技術層面,對公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仍有不法分子為了獲取巨大的非法收益,而利用各種非法手段對企業的商業秘密進行竊取,嚴重破壞了企業的正常運行,也給社會主義金融 秩序帶來了一定的破壞。由于網絡信息發展,網絡攔截等新型竊取手段,導致法律保護商業秘密出現空白地帶。因此本文從侵犯商業 秘密行為的概念入手,同時對其認定的難點進行探究,最終從法律角度解析認定要點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法律完善
一、商業秘密的新定義
商業秘密在我國《反不正當 競爭法》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對于公眾普遍不熟知,但是具有一定商業價值并且已被所有人保密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即稱為商業秘密。
其中,在商業秘密的新定義中,擴大了原本商業 秘密的范圍,認為具有商業價 值的信息均可被定義為商業秘密。同時增加了“等商業信息”5個字,為信息分類模糊提供彌補,因為“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并非完全相同,在這兩類信息之間必然存在其他的信息。
二、侵犯商業秘密的 反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的難點
(一)關于被侵犯的對象是否為“商業秘密”的認定
盡管商業秘密的 概念和范圍在法條中已經有了詳細的描述,但是關于商業秘密的認定,仍然還存在著難點。同時由于網絡時代的發展,還伴隨著出現新的認定難點。比如利用互聯網技術中所出現的公司資料,或者網頁瀏覽中所留下的部分資料的痕跡。
(二)實際核實工作困難
商業秘密案件立案后,公安要對被控告企業開展 搜查取證工作,盡管為了盡量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搜查一般不會采取查封等強制手段,但由于取證的規范要求,需對涉案的電子數據等進行扣押,對涉案人員進行詢問,很多企業認為自己是無辜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煽動員 工阻擾執法。在搜查外地企業時,以上情況尤為突出。
另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商業秘密案件中涉案的商業秘密一般是以電子數據為載體,難點之一技術秘密的更新速度過快,發案之初有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伴隨發現、控告、查處的滯后性,技術秘 密可能已經變更或不再使用,給取證認定帶來較大難度。難點之二就是電子數據一般在公司辦公電腦和服務器存貯,需在龐大的數據中找尋,工作量和難度極大。
(三)司法鑒定不規范、周期長
由于時代在不斷發展,我國的司法知識產 權鑒定方面目前存在一定的管理混亂,資質不清楚,人員的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在辦理一個案件時,常常需要用到多個鑒定結果,從而導致司法鑒定的周期變長,如果相關人提出不同意見,還需要對鑒定結果進行補充。同時由于鑒定過程中需要上一個材料對階段的鑒定進行佐證,所以,必須從上而下進行而不能同時進行,也導致了時間較長,費用較高的問題。
(四)不易界定重大損失
因侵犯商業秘密而給商業秘密的權利相關人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在法律學界的界定存在爭議,由于法律沒有明確界定,那么法官被賦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進而可能引發對案件判斷結果的不同,極有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現象發生。為解決問題,我國在2010年也發布相關文件,限定了重大損失的范圍,但是該文件側重于通過損 失的數額進行判斷,而對侵犯商業秘密的類型和內在含義尚未提及,從而使得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仍然沒有明確的法條可以依據。
目前,法學界也是重點討論損失數額來判斷是否構成重大損失,而對其他要件沒有涉及。但是任何犯罪都不應當只拘泥于結果,而應當從犯罪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進行綜合考慮。同時由于商業秘密對公司的發展牽連甚廣,很多時候無法具體衡量對公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所以緊緊依靠數 額的計算作為案件審理的唯一標準,是不合理的。
三、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認定的對策和建議
(一)在法律法規中細化商業秘密的范疇
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商業秘密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有關信息技術的保護在我國法律中尚未提及,對于此種,商業秘密被侵犯的情況下,則很難受到法律的保護,從而使得權利相關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不利于我國經濟市場秩序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應當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擴大商業秘密的范疇,以此加強對商業秘 密的監管和保護,維護企業的最大利益。
(二)完善犯罪人的心理認定
對于犯罪人的應知應當推定其明確知曉,而不應當以過失心態而理解。因此在進行法律的修改時,應將“應知”這樣的表述,用其他更專業的詞匯進行表達,使其更為嚴謹,也更有利于司法機關對于法律的貼切運用。
(三)明確界定侵犯手段
雖然我國法律在不斷的修改,對侵犯商 業秘密的手段也在不斷的細化,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法律本身具有的滯后性,并不能使得當下所發生的所有的侵犯商 業秘密的手段被列舉全面,因此在后續的立法實踐中,應當將現實中新出現的情況編入法條或者是通過司 法解釋的方式,對已發生的亂象進行及時的規制。同時,如果商業秘 密是行為人以合法方式所獲得的,比如善意第 三人。則不應當屬于侵犯商業秘密。
(四)完善“重大損失”的認定
重大損失是判斷究竟是否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的重要因素,如若所實施的侵害并未對該企業造成嚴重而無法挽回的損失,則并不會構成侵犯商 業秘密罪,通常由行政監管部門對該侵犯者實施一定的行政處罰。因此對重大損失進行清晰的界定,就成為判斷該罪的重要準則。
在考慮是否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時,不應僅僅探究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而應當對間接造成的侵害也有所考慮。比如企業重要信息被竊取而導致公司的產品被他人制造,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大多數人會把責任歸咎于原品牌,造成對企業的經濟損失和口碑損失,此為間接損失。在實際司法處理商業 秘密犯罪的實踐中,很少將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納入考慮,這應當是不合理的,法律需要有改進的空間。另外在確定了重大損失所造成的具體金額和其他損失后,如何對不可計量的資產 損失進行評估也是不可忽視的法律難點。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對權利相關人的經濟損失和,在該不正當競爭行為下所產生的案件調查費用進行計算、歸納;,如果權力相關人的經濟損失難以直接用金錢衡量,則應當對實施侵害人所取得的非法財產進行估計,外加案件相關 調查費用,作為重大損 失的金額標準
同時由于重大損失,本就數量巨大,所以在現有的司法審判中,一般計算數額為直接所受到的損失,而不考慮原因造成的間接后果。但是如果僅僅只考慮直接損失,該種認定方法也是存在漏洞,這里的損失應當包含,侵犯行為所造成的間接后果,這種間接后果極為,被害人本來應該得到的收益,因被害人受到侵害而導致未來的收益所減少。比如說因為公司的商業秘密被竊取,從而導致公司的盈利減少、產品的銷量降低、公司 的名譽和聲譽受到了影響、品牌形象難以維持等等后果,雖然大多的后果無法以具體的數字金額呈現,屬于一定程度上的無 形資產,但是由于其確實因為侵 害者的侵害行為而收到了重大影響,應當納入實際司法審判的考慮中。同時由于商業秘密已經被竊取,此時商業秘密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價值,而被非法利用,因此被害人所喪失的不僅僅是商業秘密,而是不可以再使用此商業秘密的機會,該種侵害所造成的損失,早已超越原有侵害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數額。對于當所受侵害的損失金額,無法查證時同時,侵權人因為非法侵 權而獲得的非法收益也無法用具體金額衡量的情況,則應當根據其他影響因素進行合理判斷。比如法官可以考慮該企業商業秘密的市場價值、商業秘密的技術成本、侵權人所采取的惡劣手段等綜合考慮。
四、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發展的秘密武器無異于是商業秘密。不僅僅是企業需要商業秘密,達到全面保護也是整個社會的期盼。從2019年頒布新的法律規定來看,我國的商業秘密的概念在逐步完善,商業秘密 懲罰的主體范圍被擴大,商業賠償數額的標準被提高,同時懲罰性賠償制度逐漸完善。未來只有更好的明確侵犯商業秘 密的范疇,對造成的重大損失進行合理劃分和界定,從而才能夠保證企業的利益不受侵害,經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侯靜.侵犯商業秘密罪若干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3(11):24-25.
[2]付余.淺析商業秘密罪的認定[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1):177-178.
[3]侯婷元,雷鑫.論我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的完善——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稿為視角[J].湘南學院學報,2017,38(06):33-37.
[4]葉黎波.淺析侵犯商業秘密罪[J].法制與社會,2018(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