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佳 謝昊宇
摘要:十九大提出,新時代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我國許多地方存在大量“外擴內空,人去屋空”的空心村。這些空心村在很多方面嚴重制約了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項目以利辛縣空心村為考察對象,,從四個方面對空心村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空心村的存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探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治理空心村的方向與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空心村;利辛縣;治理方向
作為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乎我國廣大農民的生計。但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鄉村振興的主體極度缺失,導致了農村空心化的加劇,不符合我國的戰略要求,這無疑制約了鄉村的全面振興。不難看出,空心村的存在已經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實際困難,必須要盡快克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很多學者開始關注與研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十九大后,不少學者開始從不同的方面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探究。因此,無論對于空心村還是鄉村振興,學術界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治理空心村的研究還較為不足。本文基于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分析了農村空心化的特征與加劇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決方向,以期能有其實際意義。
一、農村空心化的表現
空心村,主要指那些村民在村莊外圍建造新房,而內部閑置許多宅基地;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村莊。
首先是主體的空心化。在城鎮化加速的影響下,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的常住人口大多是老人與幼兒等。其次是土地的空心化。由于農村的設施落后,與集鎮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很多農村居民為了方便出行,他們新建房時會考慮交通的便利性。目前,他們選擇在靠近馬路的自家承包地內建房,導致樓房散布在村莊內部,同時還存在很多宅基地沒用處的情況。
二、農村空心化的后果
(一)振興主體缺失,社會問題頻發
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推進離不開農民這一主體,作為主要參與者,只有他們主動參與、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人力需求。這些有知識、有能力的青壯年都進城務工,留下的老、幼、婦不僅因為身體、文化水平的原因,難以進行過重的農業勞動,同時留守人口在心理上也會感到不安與壓力。很多青少年要由老人看管照顧,很容易由于心理問題變成問題少年,不利于自身發展與社會穩定。
(二)工作難以開展,缺乏組織保障
戰略政策的有效落實與執行離不開各層各級組織,一個村的黨支部起著領導、組織與動員的作用,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村能否振興。然而治理農村的青年人才大部分外流,導致沒人加入村黨支部進行基層工作,阻礙有關政策的推進落實。同時,哪怕有人承擔起重任,也會由于留守人口的文化水平與基本素質偏低,造成無人積極響應配合工作。這給工作的開展增添了極大的困難,也弱化了組織的權威,無法發揮保障作用。
(三)經濟發展緩慢,資金壓力較大
由于農村主體的空心化,農業的生產力落后,大量農耕地荒廢,傳統的種植農業發展嚴重受阻,也影響了很多其他行業的繁榮,造成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除此之外,經濟的發展影響到地方的財政分配,這樣會導致基礎設施的投資降低。“外擴內空”的現象也反映了土地建設無規劃,亂建房影響了土地復墾的進度,造成資源浪費,增大了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資金壓力。
三、農村空心化的根源
鄉村振興的推進落實受到了農村空心化的阻礙,所以要振興鄉村的首要任務是治理好空心村。想要根治就要探尋其根源,本文筆者從利辛縣出發,從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因素分析了農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一)經濟因素
經濟生產決定著一定的社會結構。農村空心化的主要表現是人口的空心化,農民外出務工而促使他們選擇城市就業的主要原因就是城鄉間的就業收入差距。相對于城市工業化、市場化下的產業發展,農產品的附加值偏低,農民收入自然較低,務農一般僅能解決溫飽問題,難以致富從而提高生活幸福指數。根據當地農民反映,務農的收入低且沒有保證,極容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集鎮務工的平均月工資都有2000-3000,城市會再高一些。所以,農村的勞動力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會放棄在家務農,向城市流動。
(二)制度因素
所謂制度因素,包括城鄉二元制度帶來的弊端與土地流轉制度存在的缺陷。
首先,城鄉二元制度造成了城鄉的分割,其具有歷史原因:為了改變貧窮狀況,加速經濟發展,國家提出不惜犧牲農業也要優先發展工業,從此城鄉站在了對立面。后來的二元戶籍制度更是從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很多領域阻礙了相關要素的自由流動,造成了進一步的分化對立。以教育為例,由于戶籍制度,農村外出務工人基本上都是到城市短暫性居住,其農村戶籍沒有改變,這樣其子女沒有享受城市教育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其子女只能返鄉接受義務教育,自然不會放棄農村自有的宅基地與住房,空心村因此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部分農民意識錯誤,將宅基地據為己有,出現無規劃地亂建房的行為,這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三)社會因素
由于之前對城市建設的大量資金投入,對農村地區重視程度偏低,導致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差異日漸增大,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嚴重不均衡。城市的建設大多是按照規劃后進行,所以整體上的治理方便且有序。交通、商業、教育、醫療
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都越發完善。與此相對的農村就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住房的建造往往僅考慮交通因素,往往都建在自己覺得方便的地方,如靠近公路或者耕地,直接給村莊的管理與治理帶來極大困難。其次,農村的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生活不夠便利的問題,因為這些差距,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當代年輕人更趨向于城市的便利生活。
(四)文化因素
農村的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農民思想的落后與保守,如部分農民會存在攀比心理,如房子的好壞、高低是臉面的體現,在建房時就很少考慮實用性,所以占用耕地的現象日趨嚴重。還有少部分相信風水的農民,建設的房屋布局不符合地方規劃,以及很多人堅持老房子不能拆的說法,存在很多有新房不拆舊的情況,缺乏節約土地的觀念,浪費資源,同時影響美好中心村的打造。
四、農村空心化的治理措施
(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龍頭產業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技術來進行農業經營,創造一個高產量、優質量、低消耗的農業生產結構體系和一個環境質量好、資源利用率高的農業生態系統。農業一直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俗話說,農穩則天下安,亦可從“兵馬未動,糧食先行”也可看出農業的重要性。在農村空心化的影響下,大量勞動力流失,農業的生產力落后,大量農耕地荒廢,造成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農業現代化則能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農業可持續化道路,充分發揮農村的優勢,并利用地區優勢締造出不亞于甚至優于城市收入的支柱產業,特色龍頭產業。這將提供許多不同需求的就業崗位,吸引更多的本地居民留下,引進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
(二)改革相關制度,實現城鄉一體化
首先,改革戶籍制。廢除農村戶口與非農村戶口的區分,兩者所附加的一系列相關政策要與戶籍分離,促使走入城市的農村人口融入城市,釋放他們的土地資源。對高精尖人才,下鄉利用農業現代化發展產業經濟的情況,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其次,進一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推進土地流轉,鼓勵農村人口出租販賣土地經營權,或者入股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特色龍頭產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閑置,為其提供收入。深化改革宅基地制度,大力宣傳國家“一戶一宅”政策,加大農村建房報批制度的執行力度,增加相關稅務,節約土地資源,以免盲目建房導致宅基地的浪費。
(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另一措施,對交通,水電網,衛生所以及教育機構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與進一步優化,即農村現代化。通過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生態文明的建設,改變農村風貌,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財力、物力支持,甚至進一步的發展為生態園,度假勝地,養老居所,也是有可實施性的。例如,福建省泉州市潘內村打造的“蘊夢仙居”,便是以旅居養老為特色的鄉村資源利用的創新項目,在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同時,也為健康養老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四)提高參與度,改變固有認知
通過提高村民的農村現代化的治理參與度,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責任感,完成保護農村的義務與責任,借此加強他們的衛生意識,認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農村人口素質與思想認知的提高亦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解決農村空心化的間接措施。加大對農村文化的宣傳力度,讓其認識到農村生活的優勢與魅力;有效的教育與培訓也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各方面的人才和為智囊團的建立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豆勇超.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農村“空心化”及其治理[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01):7-11.
[2]黃開騰.論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農村“空心化”治理[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51-58
[3]張貴友.鄉村振興背景下“空心村”治理對策研究——基于安徽省的調查[J].江淮論壇,2019(05):37-42.
[4]張楊,芮全全,柳書常,鄭瑋鋒.鄉村振興背景下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研究——以潘內村“蘊夢仙居”項目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1):75-78.
作者簡介:
李康佳(2000——)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7級本科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謝昊宇(1999——)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空心村治理機制研究——以利辛縣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037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