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倩 吳雅娜 劉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英美文學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并形成新的研究熱點。其中,英美文學中轉折式的結局表達方法,因故事性強、文學價值高、實踐意義強,深受英美文學研究者和短篇小說評論家的關注。因此,本文結合歐亨利式結尾展開論述,初步剖析英美文學轉折結局分析。并結合歐亨利文本中轉折結尾的心理塑造和情節點為基本主線,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歐亨利式結尾引出。通過上述途徑,從文學性角度,深刻剖析英美文學的轉折式結局營造手法,以期為文學創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英美文學; 轉折結局;情節點
19世紀末期,轉折式的結局表現手法開始出現,并逐步得到文學界的關注。其出現與繁榮的時間點,映射了社會變革期英美基層的異化精神與階級焦慮。人們不再憧憬和向往按照文本故事發展下的“美好結局”,更希望從批判諷刺的轉折式結局中透析社會、找到共鳴。隨著認識水平的提升,“轉折式結尾”的文學價值更加凸顯。其中,以歐亨利為轉折式結局作品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標志著英美文學轉折結局的繁榮期,并開創了后世“歐亨利式結尾”的特色寫作方式。
一、英美文學作品的轉折結局表現
( 一) 轉折結局特征概述
批判性是歐亨利式風格作品的首要特征。從轉折式結局的背景可知,“轉折”為的就是營造一種突變、詫異、跌宕的結局心理。而轉折結局中批判性的體現,促進了文學作品的主題升華?!毒炫c贊美詩》中,流浪漢蘇比為了找到過冬的地方,故意進行了“六次犯罪”卻依然沒有被抓。而當他悔改自身的墮落,準備改過自新時,結尾突然話鋒急轉,蘇比莫名其妙的被警察抓走。這種結局的轉折讓人意想不到,且具有強烈的批判諷刺意味。“故意犯罪”和“聽贊美詩”的行為對比; “被放走”和“被抓走”的結局對比,無一不是對貧富分化嚴重、政治混亂的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社會的諷刺。
( 二) 轉折結局風格類別
在轉折式結局的作品中,轉折結局的風格類別主要分為三類。首先,完全悲劇轉折式結局是英美文學的常態。作者通過全悲結局,凸顯工業革命社會們精神的異化與小人物命運的不公,以悲劇收尾諷刺社會壓榨勞力、民眾貧苦黑暗現狀?!豆揖叩姆块g》便是全悲劇結局的代表。年輕男人輾轉反側找到戀人居住的地方,卻發現戀人早已自殺。因為貧窮、苦痛而自殺,是工業革命過后英美底層人民的生活常態。從戀人自殺的全悲結局中,諷刺了民眾的心理壓抑狀況與社會壓迫現象; 更從年輕人痛失愛人的描述中,體現轉折式結局的“突發性”特征。其次,《麥琪的禮物》、《愛的奉獻》是完全喜劇轉折式結局的代表。小說展現了小人物雖生活貧苦卻充滿愛與希望的故事。完全喜劇式結局是歐亨利對人性之光的希翼與贊頌,在批判社會階級分化、展現底層民眾生活凄苦的同時,強調了愛與人性大于物質的哲學觀。最后,以《最后一片常春藤》為例的半悲半喜式風格是轉折式結局的特殊風格。
二、轉折式結局的文學性營造解析
( 一) 心理鋪墊下內容指向
在轉折式結局的作品中,為營造出結局的反轉效果,作者通常利用場景描寫、比喻擬人、氣氛烘托等多種手法進行心理鋪墊和暗示。從心理鋪墊中瞄準內容的指向性,當讀者的心理順著內容一直進行下去時,作者卻陡然停滯,給出結局?!毒炫c贊美詩》里,作者足足描述了六次故意犯罪的情節,給讀者營造出緊張、可讀的心理觀感。而當讀者因為六次犯罪失敗,而麻痹了心理期待時,結局卻以另一種入獄的形式戛然而止。
( 二) 夸張手法透析情節點
英美文學中,夸張、幽默和諷刺,是作家的常用手法。美國著名學者馬克吐溫曾說過,夸張的描寫是為突出生活的藝術性、調動讀者的能動想象力和情緒感。在歐亨利式風格的作品中,為了結局的反轉效果,作者將文章中的情節點都進行夸張放大化,在符合生活常理的同時,用情感化的語調、夸張的比擬,讓周遭的所有物件和人物的情緒放大化。例如《天窗屋》中,為描述麗森的窘迫困苦,作者用大量夸張的筆墨描寫房屋的擺件和樣式,以及房東太太的神態,來諷刺當時美國社會的貧富階級分化及底層民眾的困苦生活。當讀者順理成章的認為麗森小姐餓暈甚至會餓死之后,她卻獲救,并遇到了自己的“希望之星”。
而在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中,歐亨利對流浪漢的行為進行夸張的描述:“他為擾亂治安,在街上大吼、大叫、不停吸引警察的注意力”。按照日常的社會生活行為來看,蘇比的六次故意犯罪無疑會被抓進監獄。而在文中,警察卻說流浪漢是在“高興的歡呼慶?!保]有管這件事。可在流浪漢什么都沒做的時候,卻被抓走關進了監獄,使結尾與上文情節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夸張的手法極盡諷刺了美國社會統治階層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裁決的亂象,用六次夸張的情節,滿足了轉折式結局的“可行性”。使得文章不僅更加幽默風趣,邏輯思維也能夠銜接得當。
( 三)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轉折式結局既是最高閱讀體驗,也符合文本的邏輯結構。這種如同過山車般的閱讀體驗,不僅讓讀者震驚的拍案叫絕,還極盡體現了文章的主題,諷刺了當時美國金錢至上、利是圖的扭曲價值觀,以及在這種虛偽的風氣中偶爾透射出的小人物的價值。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似乎虛榮、金錢至上的結局才是合理的,而《忙碌經紀人的羅曼史》中,“機器人”哈維對女友的浪漫求婚,在讓人大跌眼鏡的同時,體現出紐約城中的小人物不屈不撓、不放棄浪漫與愛,與工業革命時代價值觀抗爭到底的精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英美文學轉折式結尾的點睛之筆,急轉的獨特性將人性顯露無疑,結尾的轉折也暗示了小說筆下人物的命運。
結論
英美文學轉折結局式風格作品筆下的人物,有一種“提線木偶”式的扁平感。人物單一性、平面化的形象塑造,表達了小人物無法擺脫命運、卻努力抗爭的精神,為完全悲劇、完全喜劇以及半悲半喜的結局給出了情通過對歐亨利研究及英美文學的評論參考可知,歐亨利獨特的結局表現手法在文學上、社會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以歐亨利為代表的英美文學,從近代到現代,轉折式結局的深度和層次也逐漸提升;文本中的轉折結局對于現實的反諷和人性的回歸希翼,也更加明顯。“歐亨利式結尾”開啟了后世現實主義文學的多元發展。而其轉折式結局的高度批判性,也推動了世界文學反作用于社會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忠喜.淺談“慕課”環境下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5):1-2.
[2]龔紅霞.英美文學評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海外英語,2020(04):191-192.
[3]劉肇霞.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探究[J].海外英語,2020(04):197-198.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徐冰倩(2000.5-),女,漢族,安徽淮南人,專科學歷,署名單位:山東英才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第二作者:吳雅娜(1998.12-),女,漢族,河北廊坊人,??茖W歷,署名單位:山東英才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第三作者:劉悅(1998.3-),女,漢族,安徽宿州人,專科學歷,署名單位:山東英才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