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雪
摘要:本文以“脂批”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等字句為出發點,從設置情況與運用要求兩個方面淺析脂硯齋評點《紅樓夢》的結構時重點關注的藝術手法之一——“伏筆照應”。
關鍵詞:草蛇灰線;脂硯齋;《紅樓夢》;伏筆照應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是一種埋伏筆的方法,指的是在行文過程中有意設置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環境、人物或是情節,對后文內容的發展起著暗示、預兆或因果作用,也稱“伏筆”、“伏脈”或“伏線”。它幫助小說環環相扣,既使得文本本身呈現出含蓄蘊藉之美,又在結構上使得故事發展嚴密緊湊,處處扣人心弦。在《紅樓夢》之前的章回小說中,“情節結構大多是單線式的,即以主要人物和中心故事為核心,按時間先后順序向前推動情節”[11],而《紅樓夢》是一本網狀結構的小說,多條線索齊頭并進,人物關系繁復龐雜,“伏后應前”[12]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伏筆照應”的設置情況
《紅樓夢》中的伏筆照應情況有很多,據筆者統計,在八十回的《石頭記》中,脂硯齋批注出的伏筆(包括應筆)有九十余處,大量分布在第一回到第五十回中,僅寥寥位于后三十回中。對于這些伏筆,脂硯齋為我們進行了一一揭示,并在結構意義上將伏筆照應的設置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伏下”環境
在《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中,有一僧一道答應攜帶通靈寶玉“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里去走一遭”,便有脂硯齋批這四處地方分別是“伏長安”、“伏榮國府”、“伏大觀園”、“伏紫蕓軒”。這里一僧一道二位仙人并未直言“邦”、“族”、“地”、“鄉”是何處,但一一與其對應的地方卻在后來的行文中慢慢浮現出來,既顯得仙凡有別,又暗示出天上人間這兩界實際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整部奇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伏下”人物
賈府人物眾多,形形色色,容易令人眼花繚亂。于是在開篇幾回,曹雪芹巧妙借用伏筆掠影一些人物,讓這些人物在后文的出場更加順暢。脂硯齋敏銳地察覺到了這樣的妙處,并對此一一作出細心批示。
在第三回中,賈母將鸚哥給了新入府的黛玉,又提到襲人從前也是賈母房里的婢女,原來叫做珍珠,有甲戌側批“前鸚哥已伏下一鴛鴦,今珍珠又伏下一琥珀矣”?!都t樓夢》中描寫的丫鬟名字別具匠心,多是成雙成對的排列組合,如四春的大丫鬟分別為抱琴、司琪、侍書、入畫,對應琴棋書畫。脂硯齋注意到這一命名原則,認為由“鸚哥”、“珍珠”便可以看出“伏下”第二十回才正式出現的“鴛鴦”與“琥珀”。脂硯齋注意到這一命名原則,認為由“鸚哥”、“珍珠”便可以看出“伏下”第二十回才正式出現的“鴛鴦”與“琥珀”。
這一點在后文中也有很多。比如第四回寫李紈出場,便有甲辰夾批“先伏下李紋、李綺”,第五回寫秦可卿提及自己兄弟許久沒來,有甲戌眉批“伏下秦鐘”等。這些伏筆與后文相呼應,使得情節含蓄婉轉,也為下文做好了鋪墊,讓整部書更加渾然天成。
(三)“伏下”情節
脂硯齋明確指出,紅樓夢中的伏筆多是用于“伏下”情節。
《紅樓夢》第十八回寫元妃省親,作為此書中最隆重繁盛的大型慶典,標志著賈府已經進入了烈火烹油鮮、花著
(下轉443頁)
(上接442頁)
錦之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脂批可知,其中太監點的四出戲中,《豪宴》為《一捧雪》第五出,《乞巧》出自《長生殿》第二十二折《鵲橋密誓》,《仙緣》為《邯鄲夢》第三十出《合仙》,《離魂》是《牡丹亭》第二十出《鬧殤》的舞臺本,各自皆有特殊的含義?!兑慌跹穼懜簧棠獞压乓蚣矣邢∈榔嬲涠黄群Γ魍鲈谕獾墓适?,這一出伏筆賈府人等未來的境遇——家亡人散財空;《長生殿》寫李楊愛情故事,以楊妃盛寵之后慘死馬嵬坡伏元春去世;《邯鄲夢》寫盧生黃粱一夢,伏筆寶玉頑石所化,最終又還原為頑石;《牡丹亭》中的《離魂》一出寫杜麗娘為愛而死,暗合后文的黛玉之死。
總的來說,就是這樣以某樣事件、人物伏下后文的環境、人物,用簡單的動作或情節的流暢帶動故事本身,為之后的文章做鋪墊,而后的文章又準確呼應之前的鋪墊形成貫穿始終的目的,從而讓讀者在讀到后面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二、“伏筆照應”的運用要求
正如林紓曾說過:“行文之伏筆,則備后來之必應者也”[13],對此,脂硯齋不僅重視其用途,也總結出了伏筆的運用要求。
(一)伏筆的數量
1.“特為一回浮線”——關于多筆一伏
第十四回,寫鳳姐打理寧府出殯一事,宵衣旰食,不得片刻休息。有庚辰側批“此為病源伏線。后文方不突然”。第十九回,榮寧二府為元妃省親一事勞心勞力,體力不支,有己卯夾批“伏下病源?!钡谒氖?,寫尤氏調笑平兒,道“(銀子)明兒帶了棺材里使去”,有庚辰夾批“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四回:賈璉偷情一事被鳳姐無意撞破時,書中特意描寫道鳳姐臉色不好,便有庚辰夾批“此一句便伏下病根了”。在第七十八回中,王夫人閑談之中問起鳳姐是否還在服用丸藥之時,鳳姐兒道“大好”,有庚辰夾批“總是勉強”。雖然《石頭記》八十回并未寫到鳳姐之死,但是脂硯齋在以上五回的批語中明確指出是在“伏下”病根,并暗示身體的每況愈下。
同樣也有探春“興利除弊”一事,從第二十七回探春捧太太打壓生母趙姨娘(庚辰眉批:這一節特為“興利除弊”一回伏線。)到第三十七回探春倡議創建海棠詩社(己卯:作者已伏下回“興利除弊”之文也。),多處伏筆,只為促進鋪墊一個才華出眾、精明強干的奇女子形象,為后文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興利除弊埋下伏筆。
多次伏筆呼應后來的一件事情,這樣寫的好處在于使事情發展具有連貫性。
筆者將“特為一回浮線”之類脂批總結為“多筆一伏”。
2.“伏下多少后文”——關于一筆多伏
在《紅樓夢》中,有部分情節牽一發而動全身,雖只寥寥數筆,就照應到后來許多事情。脂硯齋在第十九回批注襲人之母時,曾用“一樹千枝,一源萬脈”(己卯夾批)八個字,比喻曹雪芹筆下的某些事件具有放射性的作用,這具體體現在伏筆運用上,就是脂批“伏下多少后文”、“總為后文浮線”、“總為后文伏筆”、“伏下后文所補未到多少文字”、“伏下后文多少地步”等表現出的“一筆多伏”。
在第十九回中,襲人的家人見襲人不愿從賈府中被贖回家,便暗自贊許賈府對下人從來都是“恩多威少”,有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伏下多少后文”,又想道賈府中即使下人也比尋常人家的小姐過得好些,有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又伏下多少后文。先一句是傳中陪客,此一句是傳中本旨?!敝廄S著重在此點出為伏筆,是看出了曹雪芹的反諷意味,引導讀者反觀賈家如何苛待下人,刻薄寡恩,伏下《石頭記》八十回中諸事:第三十二回金釧抱冤投井;第七十四回入畫被逐;第七十七回司琪、晴雯、四兒、芳官被趕,這都是無辜的花似的女孩兒,卻在賈府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里無辜被牽連,樁樁件件皆反映出在封建社會中,上層主人對底層仆奴的絕對掌控與冷漠無情。
(二)浮線的長度
分析脂批,我們不難看出,若應筆與伏筆之間章回跨度超過10回,脂批就應用“千里伏線”“后數十回”等字樣表述,無此字樣的兩者多是跨在10回之內。這表示脂硯齋清楚地認識到了浮線的長度問題,并對此作出了區分,雖不足夠明確,但意義重大。
1.“又伏下一事”——浮線在咫尺之內
在第四十八回中,寶釵向薛姨媽討要婢女香菱時,有庚辰夾批“閑言過耳無跡,然又伏下一事矣?!边@里看似只是寶釵覺得園子空,想要個女孩子陪伴,實際上伏的就是緊鄰下文香菱“淘氣”,“得隴望蜀”,要寶釵教她作詩。這樣的超短線伏筆,使得事件發展行云流水,充滿趣味。
這種就近伏筆就是這樣從情節結構的一個微不起眼的小部分著手安排,一環緊緊扣著下一環,比較顯而易見,讓人讀來沾沾自喜。
2.“千里浮線”——浮線在千里之外
脂硯齋在繼承前人理論中實現了創新,更加注重伏筆對人物歸宿、故事最終結局的暗示與照應,也更加系統豐富,其所論“伏”的范圍之廣、長度之長,在古典小說評點中是極其少見的。
第四十一回寫到劉姥姥第二次進榮國府中發生的情節,“大姐兒”要見板兒手里有佛手便也要,有庚辰(戚序)夾批“小兒常情遂成千里伏線?!崩^而寫“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兒等不得,便哭了。眾人忙把柚子與了板兒”,有蒙府側批“伏線千里”,然后,板兒把玩佛手,有庚辰(戚序)夾批“柚子,即今香團之屬也,應與緣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在第四十二回中,劉姥姥為鳳姐之女取名“巧哥兒”,有蒙府側批“作讖語以影射后文。”《紅樓夢》第六回寫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便已經伏下了巧姐的歸宿,又在對第四十一回與四十二回敘“柚子”與“佛手”的評點中道破巧姐與板兒日后必有關系??梢哉f是遙相呼應,匠心獨運。
綜上所述,曹雪芹通過熟練地伏筆照應使小說結構真正達成了酷似生活本來面目的“高級形態”[14],脂硯齋就不辭勞苦地將其一一點出,既使情節不脫落又不突兀,提升閱讀體驗感,又從重重疊疊的讖緯結構中梳理出脈絡,對后人續書、了解丟失草稿、恢復《石頭記》后四十回原貌有指點作用。
參考文獻:
[1]曹雪芹著,脂硯齋評.紅樓夢脂匯本(上、下)[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孫眉.《紅樓夢》脂批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2.
[5]元彩紅.《紅樓夢》脂評小說批評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4.
[6]葉晉良.從脂硯齋評語看《紅樓夢》的敘事方法[J].才智,2012(14):216.
[7]劉琳.淺析脂硯齋反俗套的小說觀[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8]覃光文.論脂評[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2).
[9]蓉生.《紅樓夢》伏筆藝術漫議[J].成都師專學報,1991(01):57-61.
[10]牛艷平.試論《紅樓夢》中的伏筆[J].語文學刊,2010(01):18-20.
[11]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頁.
[1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頁.
[13]林紓.《春覺齋論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頁.
[14]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M].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3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