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陽
摘 要:經歷課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與運用,促使學生能力的產生與發展。本文就初中生在經歷課堂中的能力培養作簡單探討。
關鍵詞:經歷課堂;能力;培養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經歷課堂”作為新型又閃亮地課堂模式出現。作為優化的課堂教學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能力,甚至可以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
“經歷課堂”是教師通過豐富的情境設置,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經歷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情感的升華,掌握數學知識、思想與方法。經歷課堂基于學生親歷親為,突顯培養學生情境、活動、體驗、思考等能力,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長效性,使其成為學生“帶得走”的人生經歷。因此,經歷課堂不僅重視獲取與運用知識,而且更重視學生能力的形成與培養。那么,在“經歷課堂”中,學生的能力培養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初中學習中最基礎的能力,不僅可以打開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快速而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在經歷課堂中,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應巧設趣問,以簡單、趣味、富有思考的問題情境開展教學,問題凸顯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恰如其分的巧設趣問不僅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為高效的課堂創造良好的氛圍。例如:在執教《同類項》一課的小結時,沒按常規問“今天我們學到什么?你有什么收獲?”,而是先巧妙地舉了一個例子“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降冪排列,如果說降冪排列就好比是同學們按照個子高低去排隊,那么今天學習的同類項可以好比什么哪?”。學生們立即開展了討論,小結的發言異常踴躍:“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來排隊”;“好比是賣水果,橘子歸一類,香蕉歸一類,蘋果歸一類”等等。學生們充分發揮著他們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師馬上追問“那么同類項的分類應該注意些什么哪?”。通過這樣的巧妙設計問題后提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情趣,啟動了思維,學生會牢固掌握同類項的分類應注意的問題。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
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建立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經歷課堂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與延伸。從新舊知的聯系,到新知的形成,再到新知的運用,這一系列地參與活動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求知實踐也在齊頭并進。我們知道:實踐出真知。數學課本很多知識可以通過動手實踐與積極探索并駕齊驅而獲得,這樣直觀的現實教學比教師的講授更有效果,學生更能領會現實的教學,發現知識。而學生的直接觀察、動手實踐正是經歷課堂的核心意圖。例如:在執教八下《4.2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一課時,在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開展動手實踐,親身經歷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用兩塊相同的三角板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這個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給出證明備課設計中,準備給學生三角板是用不同的顏色,同色剛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異色則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這樣的準備給予學生在輕松的合作中,體會成功,在最短的時間內,精準有效完成合作,推出知識點。
三、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開拓創新能力
在經歷課堂中,教學設計一般以例題講授到變式拓展,再到創新題的線路,再貫徹“一題一小結,一題一反思”的模式開展,不僅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開拓創新能力。一題一小結,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如何運用知識,內化知識。讓學生對方法精準歸納,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不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提煉知識的習慣,而且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學會學習的能力。一題一反思,促使學生開拓創新,從原題中改變、刪掉或添加某些條件后,題目又會怎么樣變化,解題思路又會如何。這一系列的設計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思考與開拓創新的能力。例如:在復習平行四邊形的章節課時,教學設計的原問題是:求證:順次連接平行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積極討論設計了一系列類似問題:變式1.求證:順次連接矩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菱形。變式2.求證:順次連接菱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矩形。變式3.求證:順次連接正方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正方形。變式4.順次連接什么四邊形各邊中點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變式5. 順次連接什么四邊形各邊中點可以得到矩形?變式6.順次連接什么四邊形各邊中點可以得到菱形?通過這樣一系列變式訓練,使學生充分掌握了四邊形這一章節所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強化溝通了常見特殊四邊形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活躍了思維,激發了興趣。
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經歷課堂中,學生經常開展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班級按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共同討論所學所思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成功地解決了遇到的問題,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流能力。例如:在教學《整式》一課中的“用字母表示數”內容時,依據新課程理念,可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游戲來教學.把學生按任務為中心的任務合作小組為單位搭正方形,然后討論搭出n個正方形時,需用火柴棒多少根?找出正方形的個數與火柴棒根數之間的關系,并寫出相應結論。此問提出后,同學們搭的搭、議的議,合作、交流的情緒高漲,紛紛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小組一:一個正方形由4根組成,兩個正方形由一個正方形加上1個由3根火柴棒搭成的正方形,三個正方形由一個正方形加上2個由3根搭成的正方形……n個正方形由一個正方形加上(n-1)個由3根搭成的正方形,由此得到結論:4+3(n-1);小組二:一個正方形由1根加上3根組成,兩個正方形由1根加上2個3根火柴棒構成,三個正方形由1根加上3個3根火柴棒構成……n個正方形由1根火柴棒加上n個3根火柴棒構成 ,由此得到結論:1+3n;小組三:一個正方形由4根火柴棒構成,兩個正方形由4×2根構成,但應減去1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4×2-1,三個正方形由4×3根火柴棒構成,但應減去2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4×3-2……n個正方形由4n根火柴棒構成,但應減去(n-1)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4n-(n-1),由此得到結論:4n-(n-1) 。通過上述小組合作探究,得到多種不同結論,使問題較全面解答,又使學生對字母n可以表示任何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這都是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喜人成果。
課堂有了學生的經歷變得熠熠生輝,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實效性。經歷課堂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落實其主體地位,做到參與課堂,利用課堂,同時也促使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丁義國. “經歷教學”:教給學生“帶得走”的知識[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7年第12期;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