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艷
新課改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歸根結底,是“生本意識”的落實。也就是說,新課標的語文教學,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故都的秋》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也是傳統的散文名篇。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作者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怎樣才能講出新意,并且體現新課改的要求呢?教師必須成為課堂的組織引領者和服務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在“自主探究”中強化對文本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焰,使語文課堂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因此我把體味詩意秋景圖,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把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進而提高自身文學素奍做為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設計了五個板塊,包括積累字詞(字音、詞義、自己認為沒掌握的字詞),記憶常識(作者及寫作背景、自己搜集的資料),閱讀思考,拓展延伸(積累秋天的詩文),能力遷移(寫冬景)。
(二)課堂交流
(師)通過預習,你想在本課的學習中獲得哪些知識和能力?或有什么疑問嗎?
(生1)我感覺這篇文章寫得很美,我想學習怎么寫。
(生2)我從題目中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都的熱愛贊美之情。
(生3)作者在結尾寫南國的秋,后面又寫“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是什么意思?
(師)同學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全體)熱愛。
(師)運用了什么手法?
(全體)對比。
為了能夠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學生剛開始有些吃驚,可能是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都是老師主導課堂方式的大轉變讓學生有些不適應,但馬上有幾位學生回應,可見學生自我探究的意愿是需要培養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全文的整體感知,也讓我非常欣慰,為后面探究教學的重難點做好了鋪墊,指明了教學的方向。
(三)自主探究
(師)既然同學們已經把握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我們就重點來欣賞故都的秋的美景吧,體味景中寓含的情。聽視頻朗讀1、2段,將學生帶入情境,并用幾個字概括故都的秋的特點。
(生)清,靜,悲涼。(師)板書。
(師)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表現這個特點的?
(生)小院、天空、槐樹的落蕊……
(師)都是平常的景物,可見作者對故鄉景物的熟悉、熱愛。這些景物組成了五幅故都秋景圖,請你們分別擬標題,好嗎?談理由。或者你喜歡哪個題目?談理由。
學生4人一組交流探究預習成果,5分鐘后展示并闡釋理由。教師把學生擬的標題全部按順序寫到黑板上。如沒陳述詳備,其他人馬上補充修正,甚至反駁,課堂氣氛熱烈而民主。
擬標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是常見的,教師想盡辦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自己設置好的題目上來,步步引誘學生說出與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這樣的課才算成功。以板書為例,要是學生與老師意見相左,說不出老師想要的那個詞,老師就會反復誘導,來回糾纏。但我并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挖掘,把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獨立思考又合作交流,將集體的智慧展現在課堂上,真可謂豐富多彩,各有千秋。
(師)哪個題目更能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呢?你感受到了作家的心境了嗎?請談理由。
學生找出“庭院靜觀”“落蕊雨花”“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等題目結合文句品析,其他學生隨時質疑,教師相機點撥。如:
(生1)在“勝日佳果”圖中,寫了棗子顏色的變化,是熱烈的色彩。
(生2)淡綠微黃,強調的是淡、微,應該是暗淡的色彩,正體現了秋的特點。
(師)觀察很細心,那么,這是從什么角度寫的?(顏色)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嗎?(生3)第一幅圖中就有,如寫牽牛花的顏色,“我以為藍色或白色為佳”,其中的藍、白是冷色調體現了秋的特點。
(師)寫顏色的還有什么景物?
學生補充。
(師)其實,還有些景物作者雖未明寫它的顏色,但我們卻能主觀感受得到,如馴鴿是白色或瓦灰色的,秋草是枯黃色的,都是冷色調。會引起什么感受?
(全體)冷清,冷靜,凄涼……
(師)作者的心境正是如此,同時也有一種深沉、寧靜之感。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家把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即“物”“我”完美融合起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你還喜歡哪幅圖,請從這點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的感知雖然豐富,但還膚淺,大多停留在寫景表層,不能深味“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之妙。雖然學生能讀懂作家用冷色為主調,以聲響襯寂靜的手法,可是,對作家純以主觀感覺攝取景物的寫作特色,還不能體會到,我讓女生以純凈緩慢的語調,輕聲朗讀“晨觀秋院”一段,然后再讓學生呈現景物的本色,學生豁然開朗。
(師)為什么會有“悲涼”之感?
學生結合背景談看法。
(師)其實悲秋之意自古有之,作者也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呀!請你們默讀12段,找到秋傳達給人們的感受之句。
學生共同找出關鍵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師)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描寫秋的詩文?
學生回答并簡析。
(師)古往今來,文人騷客悲秋頌秋,但郁達夫筆下的秋卻讓我情有獨鐘,難怪作者在文末抑制不住內心涌動的情感寫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同學們讓我們飽含感情的齊聲朗讀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