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穩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國英語教學發生顯著的變化,其對英語教學效率的影響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大數據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也可以讓學生從中探索出主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大數據時代對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時,要能從多方面入手,讓所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內在的學習需求。本文將對大數據時代下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研究,并結合大數據提出相應的創新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前言:
大數據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的信息量較多,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大數據展開教學模式的創新,實際上就是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但無法否認,其方法的確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但由于大數據內部結構過于復雜,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問題,所以,本文將對其較為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于英語教師日后可以靈活的運用大數據展開教學活動。
一、關于大數據時代下對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產生的影響分析
(一)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估
大數據體現數據可以讓教師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情況和每次考試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評估,在結合大數據背景下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在規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數據分析并做好信息的儲存,然后再對學生較為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以便于在日后學生檢測的學習效果時有效的對學生進行評估。
(二)有助于教師對教學方案的優化
在新的教育背景環境下優化教學方案是教師必須要重視一方面教學任務,教師要能充分的運用數據信息對教學方案進行改善,將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當前的教學內容融合為一體,從多角度多方位對教學時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以便于將其問題規劃在方案中,這也教學方案才能更加精準,而且此種方法也有助于教師對復雜問題的解決,但在大數據背景下對教學方案的優化需要教師要主動了解教學情況并對未來的教學做好充分的預測,否則,教學方案的優化也無法發揮實際的作用價值[1]。
(三)有助于教師提升課堂管理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的變化關乎著教師為我國培養英語人才的情況,如果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下降,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無法提升。尤其現如今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優質的課堂教學環境能讓學生形成較強的綜合能力和英語素養。所以,教師要在大數據時代背景引導下,充分的利用數據信息,建立一個完整的監管體系,以便于在儲存海量數據的基礎上,讓其數據具有針對性可以為教學制度的改變提供更為有利的支持,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因此提升。
二、針對大數據時代下對英語教學模式創新提出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與關乎著學生思維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因為無趣的教學內容很難吸引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創新教學內容,教師要能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引進更為豐富的知識點,要對原本的教學內容在不改變其意思時對其進行改變,以此提升學生學習內容的質量。在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要能充分的引進教學資源,讓新的英語教學資源更加具有趣味性,這樣學生才會被吸引,進而主動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會在同教師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維創造力,同教師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2]。
(二)解決實際問題
在大量數據的支持下,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快速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確保學生提出的問題符合教學內容,要能做到切實出發,否則解決問題的效果將不會明顯,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其學生的思想觀念,建立健全相關的英語教學體系,然后運用巧妙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解題技巧,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的學習英語知識,并感受到學習英語知識的樂趣,從而形成好的英語素質,這實際上不僅有助于學生解決英語問題,也有助于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轉變。因此,教師需要對其加強關注。
與此同時,教師要能利用大數據,引導學生學會整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結合日常學習的內容將重點難點規劃為一個體系和學習鏈,以便于在解決問題時從關鍵點想到相對應的知識,這樣解決的精準度才會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也會顯著提升[3]。
結束語:
總之,大數據時代下,對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從根源入手,教師要能積極研究如何有效的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并將信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確保所設計的教學模式能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科學性,這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教學,并靈活應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對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應讓學生參與其中,才能體現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偉.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慕課與傳統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114-115.
[2]楊延龍.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創新與信息化變革[J].外語電化教學,2017,(4):56-59.
[3]劉露.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中的教學模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