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禮平
【摘 要】名著閱讀是高中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的導讀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高中生的名著閱讀效果;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名著閱讀的指導作用,從理論上加強對名著導讀教學的研究,在實踐中遵循一些導讀教學的具體要求,創新名著導讀教學,是提高高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實效的必然。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導讀;要求
多年來,中主,高中生語文名著導讀文獻,教師基本我是通過題海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就會高考,不用完成對名著的整本書閱讀。這與人教版教材中特意設置“名著導讀”這一板塊的目的明顯不相符,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強化高中生名著閱讀勢在必行。而要強調高中生的名著閱讀,離不開老師對學生閱讀行為的指導。當然,優化名著導讀教學有許多具體策略,本文擬就提高名著導讀教學實效性的基本要求作一點探討。
一、精心為學生提供名著閱讀規劃
對于高中生來說,老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學情與教學需要,為學生設計好閱讀規劃,免得他們無從下手。
(一)閱讀規劃設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首先,閱讀規劃要切合教材自身的實際情況。高中語文教材每一冊都是相對獨立的小體系,各排了兩部名著。教師具體設計規劃時,既要考慮到整部教材的主旨,又要具體分析教材、單元、文章和名著導讀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既立足于教材整體要求,更立足于具體的名著,設定學生閱讀規劃,引導學生按照預定的設想去完成其閱讀任務。
其次,閱讀規劃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學段、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基礎的學生,其名著閱讀欣賞能力自然不同。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前,老師就要認清學生的知識水平,分析學生的認知能力,至少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中等能力程度,以來制定閱讀規劃各種要求。比如我在導讀《紅樓夢》時,就特意在課前通過問卷星在家長微信群里發問卷鏈接,讓班上同學圍繞著通過什么途徑(小說、電視、其它相關介紹)了解這部名著的、這部名著的大致故事梗概是否了解,金石姻緣和木石姻緣分別是指什么意思等問題回答。通過統計發現,大部分同學只是對這部小說有簡單地了解,絕大多數同學都沒有來得及讀這部著作,也沒有完整地看過電視,對原著知之甚少。從此學情出發,筆者再具體做有針對性的設計。
(二)閱讀規劃設計要服務于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
核心素養的培育應該是貫穿于所有語文教學活動的主線。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同樣不例外。因此,在具體的閱讀設計中,老師要根據名著的特點,再結合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圍繞著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名著閱讀中挖掘其語言價值、思想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比如學生整本書閱讀完《三國演義》后,可以讓他們試著對曹操究竟是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究竟是忠還是奸作一番評價,以體現名著閱讀的審美鑒賞與創造功能和思維發展與提升功能,等等。
二、采用多樣化的策略,引導和組織學生科學閱讀
(一)引導學生采用多種閱讀方式完成閱讀
閱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對文本的不同閱讀階段,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非常有必要。老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先花一定的時間將文本通讀一遍,初步了解本書的基本梗概、主要人物的基本情況、文本的主線索等內容;在通讀之后,老師則可設置若干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讀;在研讀階段,學生主要是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文本的情節、語言、內在結構、表現手法、人物形象等要素。經過通讀和研讀,高中生可以說對文本已經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接下來就是探究閱讀。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在文本中找不到直接答案,需要讀者發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回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閱讀,對一些內容的創造性閱讀,并進一步對原文相關內容進行加工或延伸性閱讀。
(二)引導學生巧妙使用各種閱讀技巧
閱讀過程中可巧妙運用各種閱讀技巧,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和保存閱讀成果。老師可視具體的文本和具體的學情引導他們巧妙使用一種或多種技巧,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果。
比如要教會學生通過適當的方式作讀書摘記可以加深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印象。閱讀摘記的辦法有很多。其中,批注是人們用得非常多的一種方法。它以圈、點、勾、畫、注、批、評等語言或符號表達出閱讀者本人當時的心得體會、疑問、感想、點評等閱讀感受。現在學生閱讀時經常使用諸如閱讀、京東閱讀、kindle等電子產品閱讀。在盡量提醒他們多看紙質名著外,老師也要盡可能教會他們學會使用幾種常用的電子產品的評注功能;除了批注外,借助思維導圖做好閱讀摘記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筆者曾經在導讀《紅樓夢》時,就要求用導圖的方式將小說中榮國府和寧國府里姓賈的多個角色的關系以及由他們各自的親戚關系產生的角色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出來,目的是為了讓高中生盡快地明確書中的種種角色,盡快地進入小說。為小說里的人物太多,關系又跨好幾輩,既有內戚又有外戚。現在的孩子家庭關系相對簡單,不容易理解。這種混亂必然會影響他們對小說的整體把握。而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很快就讓他們明白了。
再如要教會學生運用讀寫結合法,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和語文能力。在閱讀的時候,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著閱讀的名著寫一些長短不一的文字。如對某一段的仿寫、擴寫或縮寫,也可以是對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評價,也可以是對作品的結尾的續寫。讀寫結合,不僅僅是在把閱讀的感受、認識傾注于筆端,更是對自己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三)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結合型閱讀學習
名著導讀板塊被置于教材最后,而且從所安排的名著來說,離學生的生活都比較久遠。這就容易使高中生對名著產生一種疏遠感甚至懼怕感。其實,如果將這些名著置于整個高中甚至初中語文體系中去考察,可以看出,這些名著有許多內容都在各模塊中接觸過。比如,必修三選編了《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作為課堂必修內容,名著導讀板塊就安排了《紅樓夢》作為名著導讀,又比如名著導讀安排了《論語》,在初中就學過《論語十則》。為此,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出名著導讀板塊與其他板塊和內容的關聯性,實現結合型閱讀學習。結合辦法很多。比如老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精講《林黛玉進賈府》的主要內容和表現手法等,然后將《紅樓夢》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組織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三、制定多元化評價模式,落實有效評價
對經典名著的閱讀本質上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精神性活動,恰如其分的評價應該是既重過程,又重結果,既重顯性結果,又重隱性能力提高的綜合性評價。
(一)增強學生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
我們固然可以通過規定閱讀時數,完成閱讀任務、提交作品等方式來考核與評價學生的名著閱讀情況,但閱讀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活動,衡量其閱讀質量的標準主觀性也很強。因此,學生閱讀質量的評價最終還是在于內部評價,即學生的自我評價。而為了真正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老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將評價的主動權還一部分給學生自己,變被動評價為主動評價,進而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當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同時,老師也要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和學情,設計科學細致具有可操作性的開放性評價體系。這樣,學生在閱讀之后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閱讀目標進行自我閱讀情況的評價。在鼓勵學生自我評價的同時,我們也要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結成對子或小組進行相互評價。
(二)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統一的原則
如前所述,名著閱讀實質上它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性活動。對于閱讀活動的評價,短期的具體作品或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閱讀能力的實際進步也同樣重要。因此,老師在評價學生的名著學習時,還應該注重學生閱讀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有多種方式或標準,如對學生閱讀時數的顯性控制,對學生閱讀摘記的檢查、中期抽查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活動成果評價,等等。
總之,名著導讀板塊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板塊。不論是為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還是為了應對高考改革,高中生都應該重視對經典名著的整本書閱讀。而對于閱讀能力尚未成熟的高中生來說,要想做到高效的閱讀,老師的導讀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重視“名著導讀”板塊的教學與學習。而名著導讀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多層次的要求。老師應該遵循一些共性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推進名著導讀教學實踐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