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應用閱讀教學方式展開英語教學,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教學,而要結合教學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多元化的知識教學,所以教師應該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展開了研究分析,并具體闡述了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應用策略和方式,希望對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所啟發。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研究分析
【作者簡介】郝虎偉,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西江學區。
當前,素質教育理念對小學英語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基礎知識教學,而且應引導學生進行英語文章的閱讀,并借助多樣化的閱讀來理解文章中的實際內涵,以此來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運用了閱讀教學法助推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培育,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研究分析。
一、引導學生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探索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課本素材引導學生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探索,并且幫助學生運用相應的閱讀策略展開學習,還應該結合學生的不同英語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利用預分析和推斷以及總結等方式,加深對英語課文中思想情感和內涵的理解。
在英語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對比較級英語知識的理解,部分英語文章的內容設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文章可讀性較強。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課文文本進行閱讀和思考。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結合實際的文章內容設置相應的學習表格,在表格設置中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表格,借助表格法的教學引導,從而更加高效地理解文章。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素材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好合理的教學題材,然后為學生布置好所要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當然在學習任務設置上應該帶有一定的難度,以此來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內容理解。在問題設置方面,應該設置帶有拓展性的題目,并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組織學生進行英語內容思考和探究。當然,教師還應該激發出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敢于針對英語知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來活躍英語學習的氣氛,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素材的理解。
三、通過語境來猜測詞義
語境主要指的是語言環境,語境往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的是語言因素,另外一方面指的是非語言因素。具體來說,語言因素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就涉及文章的上下文結構和故事的發展脈絡以及實際的故事情境、故事對象以及故事的前提等方面因素。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用借助語境猜測詞意的方式進行英語教學,主要是借助語境來推測一些生僻詞的方法。
很多時候,由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和相應的知識理解能力不夠,難以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很容易遇到不認識的關鍵詞,對學生的知識理解和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邏輯和背景以及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和理解,并以此來推測出文章中關鍵詞的含義,由此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
四、借助精讀來領會文章內涵
在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文章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這種細致深入的閱讀也被稱為精讀(close-reading)。閱讀的目的往往超過了閱讀的過程,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致認真地推敲和揣摩文中的關鍵句和段落,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
組織學生借助合作學習的方式,對文章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分析,可以更加高效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當然,進行英語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綜合應用語言和文化鑒賞能力,確保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教師應著重體現“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和“人文積淀”等基本點,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英語美文和文學名著,從而培養文學藝術鑒賞能力,尊重和理解英語藝術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進行了探討。當前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教學改革對小學英語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對于教師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戰。新時期的英語教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應用閱讀教學的方式展開,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加強閱讀練習,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可以設計分層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感和語言應用能力。當然針對英語課文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境來引導學生推測詞句意思,借助精讀的方式來領會文章內涵,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潔婷.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1):144-145.